二鹏汽车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保养

文章内容

小米汽车6月第三周销量_小米汽车6月第三周

tamoadmin 2024-09-07
1.父亲节和母亲节是哪一天2.坚持创新是关键/小米汽车落户北京 站在风口准备起飞3.晒千亿家底要赌一把,雷军哽咽:造车是我创业的最后一战4.武汉汽车行业怎么样

1.父亲节和母亲节是哪一天

2.坚持创新是关键/小米汽车落户北京 站在风口准备起飞

3.晒千亿家底要赌一把,雷军哽咽:造车是我创业的最后一战

4.武汉汽车行业怎么样

小米汽车6月第三周销量_小米汽车6月第三周

我开了3年比亚迪,又开了1年特斯拉,新能源车有3大缺点,奉劝想买的人要三思,不然后悔都来不及!

其中减少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使用和发展新能源,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最重要的一步。

新能源车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孕育而生,造车新势力出现在了大众视野,2018年是造车新势力从PPT造成到实际交付的元年。

如今3年过年了,你们还能记住多少造车新势力的车标,其中又有几家新能源车活了下来?

我们现在能在路上看见的造车新势力车,可能只有小鹏、蔚来、理想ONE、威马,这些新能源车活了下来,一方面是它们的车型足够优秀,另一方面它们本质上还是资本的产物。

说得通俗易懂一点,新能源车虽然是未来发展方向,但是它在目前这个阶段,还是有自身的不可避免的缺点,还没有完全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仅靠卖车还养不活自己。

我自己开了3年的唐DM,还开了1年的特斯拉,前一段时间试驾了小鹏P7和蔚来ES8,对新能源车有较深的感受,接下来将具体介绍我在使用新能源车过程中发现的缺点和实际的用车感受,以及买新能源车是否要注重品牌?

缺点一,担心电池安全

我担心的第一个安全问题,发生交通事故时,电池可能遭受挤压变形发生短路自燃。

我们以新能源车使用最多的三元锂电池为例,这种电池能量密度非常大,一旦在交通事故中遭受外力挤压破坏,就有极大的可能出现剧烈燃烧,一旦电池出现短路燃烧,基本上几分钟就可能烧毁一辆车,几乎没有救下来的可能性。

车子烧毁我是能够接受的,但是在交通事故中车辆出现变形,人一旦被困车中,这时要是出现电池自燃问题,这样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

我担心的第二个问题,充电时发生自燃,危及其它车辆或造成不可承受的财产损失。

新能源车在充电时发生自燃的可能性是有的,所以就非常担心车在充电时发生自燃,如果仅是自己的车烧了最多自认倒霉,但要是危及周围车辆,那么事情就大了。

其中最让我担心的还是在地下停车场充电,如果在这个半封闭的环境中出现自燃,那么危及的车辆将更多,造成的财产损失将更大,甚至会危及人生安全。

这两个关于新能源车的安全问题,也许是我太过于杞人忧天了,很多人可能会说燃油车也会同样的问题,是的,没错!但是燃油车出现自燃,只要发现及时,是可以被扑灭的,而新能源车发生自燃很难扑灭!

好在我所担心的问题都没有发生,而且现在的车企也非常注重电池安全,比亚迪推出了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广汽埃安推出了三元锂“弹夹电池”。

虽然刀片电池和弹夹电池并不是动力电池的一次发明创造,但是这两种新的电池安全解决方案,成功的降低了电池在发生挤压受损短路出现自燃的概率。

这两种电池安全解决方案都成功的完成了电池穿刺实验,在这种极端的测试中,两款电池虽然都出现了短路冒烟现象,但是都没有出现明火,这就大大的增加新能源车的安全性,让准备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更加的放心。

缺点二,充电难,耗时耗力

关于充电难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前几批新能源车主经常遇到的问题,现在随着充电桩的普及,想要充电已经没有那么困难了,但是这个还要看具体城市。

深圳和太原的充电桩就非常普及,我所在的芜湖市充电桩普及率就稍微差点,我一开始就经常出现满城找充电桩的情况,好在芜湖市不大,对我造成的影响有限,但是也浪费了我很多时间和精力。

如果想要购买新能源车,首先就一定要对自己所在城市的充电桩做一个简单的调查。

可以查看小区和公司3公里范围内的充电桩数量,至少能够保证在每个时间段都能够随到随充,如果无法做到这样,那么就证明充电桩数量是不够的,对你之后用车会造成影响。

其次是自己所在小区是否能够安装充电桩

我之前住在老小区,连个固定车位都没有,所以更不可能安装私人充电桩,而且当时我开的还是二代唐DM,充满电要6个小时,这就更加造成了我充电不方便。

如果自己所在小区无法安装充电桩,自己所在的城市充电桩又不是很普及,那么我建议你暂时别买纯电车,可以考虑混动车型,比如比亚迪DM-i超级混动,对充电桩的依赖就没有那么大。

缺点三,无法避免的里程焦虑

很多人说新能源车续航里程已经达到了650公里,甚至有的车宣布续航1000公里,我们不应该再把里程焦虑作为新能源车的缺点来说了。

其实这句话很好反驳,我们看看这些长续航新能源车的售价就知道了,最少23万以上,有的还在35万左右,这些车根本就不在大众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内,大多数人购买的还是在10万元左右的新能源车,这些车的续航里程普遍在300公里左右。

300公里的巡航能够干什么?跨市还可以,跨省就难了点,所以正在担心续航里程的还是这些10万元左右的新能源车。这些车稍微出趟远门,首先查询的就是沿路的充电桩位置,其次祈祷自己不要排队,只有成功到达目的地才能长舒一口气。

想要购新能源车的朋友注意了,如果你预算有限,无法购买长续航的纯电车,那么奉劝你三思,即使你一年也不出一趟远门,但是长续航能力不能没有!

如果你还是想买新能源车,我建议你考虑一下秦PLUS DM-i,这款车13万左右,满电满油续航800公里以上,是个不错的选择。

为什么我建议买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车?

首先我对造车新势力的车是非常欣赏的,它们的造型设计、内饰做工、智能配置都是顶尖水平,可以说新能源车在国内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在小米、创维、360等 汽车 都宣布跨界造车。

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随着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车转型,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能够留下来的车企目前未知,但是可以确定造车新势力的未来生存压力很大。

我们不知道哪些造车新势力可以一直生存下去,所以购买它们的车就有了一定的隐患,其中最大的影响是更换电池!

电池是昂贵的,一款50kwh的动力电池,市场价在6万左右,如果车主自行更换,那么将是一笔巨大的经济负担!好在一些车企承诺电池终身质保,还有一些车企承诺对三电系统8年或12万公里质保。

我们先不讨论电池质保需要什么条件,就讨论一条,我们的新能源车可以开8年,那你的车企可以运营8年吗?

这就是我建议大家购买传统车企新能源车的最主要原因,这些传统车企有燃油车作为销量保障,还有实体厂房、有技术积累、有财力支撑, 它们的生存能力是优于造车新势力的,我们买它们的车,至少能够最大程度避免车还在,车企没了。

新能源车的用车感受

燃油车有好的体验也有不好的体验,动力强,油耗就高,动力弱,起步就顿挫,新能源车肯定也有好的体验和不好的体验。

好的体验有:起步快,动力足,超车行云流水,有不错的操控感,并且用车成本低,保养便宜,有着好看的造型和不错的回头率。

不好的体验:首先总是在充电的路上和考虑是不是要充电了,其次是乘客的乘坐体验不好,容易出现晕车现象,最后是保值率低,二手车难卖。

对于这些不好的体验,我还是能在接受的范围内,买来新车又不是当二手车卖的;平时不出远门,所以里程焦虑慢慢减轻了;只是乘客容易晕车的现象,目前一直没有找到好的解决方式。

写在最后

虽然新能源车是未来的趋势,但还是有一些缺点存在着,对于想买新能源车的人们,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再做决定,如果盲目追赶潮流,没有考虑实际情况,那么就容易因为一时冲动而感到后悔和自责。

我很喜欢新能源车,但是还是想要奉劝一下人在购买之前要三思,毕竟车是奢侈品,更是消费品,只有自身真的需要,才是最适合购买的。

电车确实像数码产品一样,一年甚至半年就会有明显的更新换代,所以永远是买新不买旧。个人认为电车真正的"优势"是与政策限制密不可分的,比如北京这样严格摇号、限行的地方,电车指标意味着你能尽快拥有车辆,获得一定的补贴并且节省购置税(8年摇号大概率不中和两年摇号大概率中签的差异)。

现在10-20万的电车普遍是500+的续航里程,北方冬季大概350-400,日常使用甚至非高峰期出行没什么问题。今年新出的电车20-40万价位里程普遍1000+,出行压力更小。

但是既然你问缺点,说明还没做好准备接受电车,或者说没有迫切性——那么如果可以选油车,不妨先买了用着。传统的意味着更高的性价比和更好的通用性,就像上面说的,主流的经济型新能源车也要10-20价位,主流的燃油车一般在10万以下就有很多选择,10-20可以选中档以上的进口车了。而且电车虽然故障率低,但是配件维保通用性不高,基本上正经的毛病都得厂家4S店修理。

总之,结合国家政策和全球趋势,电车代表未来,如果3-5年以后买车,直接电车、或者其他动力类型的新能源车吧。如果现在买而且当地没有指标压力,不妨买个性价比高的油车,先开个3-5年

2017年买的北汽EX260,续航里程250公里,家里有车位安装了充电桩,跑了43000公里。家里还有一辆油车,整体电车用车感受:

1、很香,在市内上班用电车很方便,用电成本相当于油的十分之一,连续几年的电费每年大概1200元左右。保养了两次大概四百元左右。

2、电池也没感觉衰减,充满电还是显示250公里,基本没在外面充过电,晚上回家充上,第二天满电,可能一直是在家用慢充,电池保护的比较好吧。

3、电车操控性很好,加速很快,现在基本上不愿开油车了。当然,跑远一点的话还是开油车。目前再换一辆600-700公里的电车。

4、如果家里有一辆油车,第二辆上电车绝对没毛病,如果有家用充电桩就更香了。

5、目前除了里程短一些没有其它什么缺点。现在市面上新车都600-700公里了,里程焦虑应该缓解很多了。

只要你喜欢,现在完全可以选择购买新能源 汽车 。

但是最近先不要考虑入手特斯拉,其他的新能源品牌你可以考虑一下;毕竟这段时间特斯拉的刹车失灵真的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新车还涨了价,这个时候显然不是购买特斯拉的最佳时间,你可以先看一下别的品牌。

然后早期的新能源车最大的问题就是:省下油钱换电池;新能源车的油耗的确很低,但是车价高,二手车保值率极低,电池如果出现故障维修成本相当高,这个也是很多人不建议购买新能源 汽车 的原因。

但是新能源车子的优势也很大:首先这个电车的提速是比燃油车快的,而且加速非常平顺,油耗非常经济,如果不考虑油耗的问题保养也很便宜;但是这个缺点也很明显:纯电的车子冬季续航里程偏低,夏天一开空调这个续航刷刷的往下掉,充能也不如燃油车方便快捷,燃油车加油最多几分钟,电动车充电就是快充也得一个小时左右。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救援:燃油车没油了你可以选择拿个铁桶去加油站加油(不要用塑料容器装汽油,容易引发火灾),电动车没电了你八成只能叫拖车,或者来个柴油发电机给你现场充电;反正这一块上,燃油车的表现要比新能源要好一点。

可以随心所欲的开,又不能随心所欲的开!

这个问题我有发言权,保证不捧不黑,我会完整介绍纯电动车的驾驶体验、乘坐体验、后期费用、保值对比、续航能力、缺点感受仅供参考。

我第一款车,比亚迪G6,燃油车,手动档,2011年上牌,2014年过户给小舅子。悲剧的是刚过完户深圳限牌,15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买到一辆比亚迪工程部测试的比亚迪E6纯电动车,5万块钱,那辆车被我兼职跑滴滴不到一年就赚回来了。17年办理营运证之前免费更换一次电池,续航回到400,之后挂靠到租赁公司,每月可得租金4000,后来三千,明年可能就两千或者一千了,无所谓,那个车跑到现在已经36万公里了,早已完成了他的使命。

2017年5月,我又落地一辆比亚迪纯电动E5,当时比亚迪纯电也的确没什么可选,其他的品牌我也信不过,这辆车买的也贵了些,落地接近15万,续航300公里。买这辆纯电我就是用他来兼职赚钱的,好像不到2019年吧,我就连本带利赚回来了,之后因为赚职单也比较少,再加上赚回来没什么动力了我也就没怎么跑,目前总里程是十万八千公里。

接下来我从六个方面解析纯电动车究竟值不值得买,会不会后悔买。

首先谈谈驾驶体验,车身重,稳,加速快,我的e5官方表显0——100需要16秒,但是我依然可以很自信的告诉你,以经济模式起步100码时速以内我可以秒杀40万以下任意一款燃油车,当然这并不代表100以上就会提速慢,而是燃油车速度起来了动力也强劲了,这个的确要承认的。所以我现在看到有人买比亚迪汉EV在纠结7.9秒和3.9秒的百公里加速,我就感觉好笑,其实不用纠结,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我纯电动一脚电门踩下去,发动机转速直达10000转,而这个10000转是直接转化为动力的,而油车就不行,你一脚踩下去油门是到底了,但是,燃油要转化动力还需要一个燃烧的过程,所以还是会慢很多。

其二,乘坐体验,相信很多人有听说乘坐电动车会晕车,坐燃油车不会晕车,这个我也不否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就是电动车起步或者加速都是直接提升动力,没有一个动力转化的过程,再一个就是动力回馈调至过大,时速过高丢开电门会导致车辆自行急剧减速,我们都知道,急加速或者急减速都会导致乘坐人员晕车,无论你是电车或者是燃油车。但是,车是死的人是活的啊,我开这么多年的电动车,一直开的就是电力回馈最大模式,却极少有人说晕车的。首先,急加速是可以控制的,和燃油车一样,你只要不猛踩油门,一样可以很平缓加速的,这种情况下你再晕车那我就没办法了。同理,电力回馈也是一样啊,你可以慢慢丢弃电门啊,没人规定你一定要把电门一下子丢掉啊,或者你可以调成电力回馈标准模式啊,不急加减速怎么会导致乘坐人员晕车呢?很多无知之人说是辐射造成晕车的,这里我就笑笑不说话了,自己去查去。

其三,使用及维保费用;众所周知,纯电动车是没有发动机的,所以保养方面是不需要有换机油、换滤芯这些东西的,以我的E5为例,我的车保养手册是要求12000km保养一次,我每次大概是14000km左右去做保养,保养项目就是洗车,保养目的就是怕出现什么故障4S店甩锅,保养费用是120元一次。我的E5行驶里程是108000km,除去头两次免费,总保养费用是600元。再来看充电费用,由于我是有公司免费充电,极少在外面公共充电桩充电,据我了解,夜间23:00——次日早上7:00是充电费用最便宜的时候,这个时候充电好像每公里不足1毛钱,白天稍微贵点,咱就按平均价吧,每公里0.12元应该是够了,以我车里程为例,总充电费用应该不到13000元。咱们做一个对比,燃油车同里程送两次保养情况下,后续每5000公里保养一次,一次保养费用400元,燃油费用按每公里0.5元计算,算上保养燃油车比电动车多出29600元。

其四,算完使用费用当然要算保值率,我不知道15万落地3年半十万八千公里的燃油车现在还能卖多少钱,我也没兴趣了解,我只知道我的车卖了3.8万(我现在买了比亚迪汉EV),加上29600元的使用差价,实际对比燃油车等于卖了67600元。我认为那些单纯说电动车不保值的就是在耍流氓,实际是电动车使用越久,越能凸显他的保值率,而且不用担心其他问题,比亚迪电池是终生包换的,这就是我为什么依然选择比亚迪的原因。至于我为什么要换车,首先是我觉得这个车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本钱捞回来了,再一个这个车空间的确小了点,想换个更大的,最重要的是汉EV的长续航可以足够我长途行驶了,省得每次还要同亲友换车。

其五,续航能力,上面有说过,需要换一辆续航能力更强的,这个主要看自己需要,我也见过一个跑货拉拉的面包车续航能力只有200km,疫情期间从深圳送口罩到安徽的,只是如果是我是没那么大胆的,但实际是以我的车跑一千多公里也是可以的,现在高速上到处都是充电桩,只是要充五六次电着实也太麻烦了。换汉EV的话路上我充两次电就可以回老家了。可能我的车一直是使用慢充的原因吧,三年多来我的续航基本没变,上次实测是2020年5月份,冷空调一档的情况下,满电续航270往上,和新车差不多了,这个结果我也挺满意的,慢充是比亚迪标配的7KW的桩,实际电流是5KW,充满需要8个多小时;身边也有免费换电池的车友,最高数据是充电能力下降到29.6KW(新车标可充43KW)即免费更换了一次电池,也就是说电池续航下降32%左右,具体更换标准建议问下4S店。

其六,电动车缺点,首先就是续航焦虑,买电动车你首先需要定位好买来是干什么的,如果只是作为城市代步用,不经常远途,还是很省事的;再一个就是北方地区真不建议买,我实测过开3挡暖风,车辆不动的情况下每分钟耗电约2——3km,什么概念?就是一辆续航300KM的车,车辆不动的情况下,开3挡暖风,约2小时就能把你车里的电放完。所以电池取暖的成本相当高。另外一个就是充电,如果你没条件安装自己的充电桩,或者你居住的周边5kM范围内没有公共充电桩,建议你还是不要买了,否则你会后悔的。

如果常出远门建议插混,如果生活圈不出省,纯电足以了。有充电桩和没充电桩是一天一地两种体验。另说开过电车是不会换回纯油车了。

车马上就三年了说下感受。

350的续航,冬天200出头,其他300+,家里有桩。

北京用车,确实很省钱,无论是电费还是保养。而且车也好开,不限行,不用费脑子记尾号轮换。

600+长途开过两次,300+长途开过四五次,长途用时要比油车费时。

但是这是三年前的车,现在再买续航应该普遍500+了。500的续航,高速冬天怎么也能开到300+,这样无论是长短途,都没问题。即使一辆车也可以满足多用途用车。

建议买续航600+以上的车,按电量买,80度以上的。用起来绝对值!

荣威,3年,跑了1万多,续航由420变成402啦,车也有点儿松的感觉,其他都好。都是自己家里充电,没用过快充。北京的冬天,续航到过380。

父亲节和母亲节是哪一天

当小米官宣造车的消息传出时,武汉人比北京(小米总部所在地)人更着急。

在民众的强烈情绪之下,武汉的热情和效率同样不低,消息公布的第二天,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便回复道:" 我们高度重视小米官宣造车,已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将主动、热情对接小米 "。

武汉人民的热情并非一厢情愿。

雷军的家乡仙桃市紧邻武汉,他的母校是武汉大学,而正是在武汉的电子一条街,雷军开始了自己的程序员生涯,这里就是雷军的青年时代,是他走向全国的起点。

现在,武汉光谷有小米的第二总部,而近几年在国内芯片投资领域大展拳脚的湖北小米长江产业投资基金,也与湖北国资有着密切联系。

在一系列的 情感 和商业纽带下,武汉和小米联姻造车似乎并非不可能。

如今新能源 汽车 格局未定,但新能源 汽车 之城的基本格局大有清晰之势。

蔚来已经和合肥以及安徽深度绑定,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小鹏在广州获得无数扶持,自建工厂已落地旁边的肇庆;上海则有 " 大鲶鱼 " 特斯拉;即使是与武汉同为中部重镇的长沙,也有和百度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合作。但提起武汉新能源,你能想到什么呢?

武汉对新能源缺少兴趣吗?恰恰相反。

2009 年,武汉率先成为国内首批获批推广应用新能源 汽车 规模化的城市。紧接着,武汉到 2020 年,新能源 汽车 整车产能达到 60 万辆,力图成为国内中部新能源 汽车 中心。到了 2012 年,上海通用 汽车 落户武汉市江夏区金口新城并建立生产基地;两年后,比亚迪宣布其武汉基地落户武汉市黄陂临空产业园,并投资 30 亿元建设新能源 汽车 基地。看起来似乎一切都像奔流不息的长江水,不可阻挡。

武汉东风本田 汽车 有限公司第三工厂

然而工业重镇武汉,并未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激起足够的水花,当其他城市正在为争夺 " 新能源 汽车 之都 " 而打得不可开交时,武汉仿佛生了锈的老牌 汽车 ,踟蹰不前。

汽车 行业分析师张翔对 ZAKER 科技 表示,在过去几年的新能源浪潮中,湖北最重要的车企东风 汽车 投入不足,导致其逐渐落后于行业,而它的停滞连带整个武汉甚至湖北都掉队了。

" 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对一向风风火火,早餐都要走在路上吃的武汉人来说,并不十分体面。

要抹去身上的 " 锈迹 ",除了打磨原有车身,最好的方式是,换一辆。

但对武汉来说,可供挑选的已经不多了,新能源 汽车 " 三巨头 " 皆已名花有主,即使是一辆车都没卖的贾老板都被珠海抢了去。虽然雷军连小米 汽车 的名字都还没想好,但张翔认为,小米在品牌、智能软硬件等领域均构建了自己的优势,如果落地,对武汉的产业拉动无疑是巨大的。

雷军对武汉确实蛮有感情。

1987 年 6 月,从武汉寄来的一封录取通知书,把他从无名小镇带到了视野广阔的大都市;在武汉大学图书馆,他遇到了那本改变人生的《硅谷之火》;在电子一条街给人修电脑,为他积累了最初的商业经验 ……

小米武汉总部开园那天,雷军站在新建的办公大楼里难掩激动:" 正是因为这里是我人生事业的起点,这里留下了我太多的青春回忆,所以我一直想为武汉、为东湖高新区做一点事情。" 他希望,未来十年能把武汉建成小米的超大研发总部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高地。

当然,这是从雷军个人 情感 角度而言。但决定小米未来方向的千亿级投资,显然不会如此简单地随性而动。

武汉大学第五届校友珞珈论坛举行 雷军回母校演讲

某种程度来说,小米需要武汉,并没有武汉需要小米那般强烈。但张翔认为,武汉对小米依然有足够的吸引力。

首先,武汉以及周边黄冈、襄樊等城市拥有极为完备的整车制造能力,不少 汽车 零部件厂商同样相伴而生,对没有自建车厂的小米来说,光制造和生产就已经十分具有吸引力了。

同时,也正如前文所述,失意的武汉正大力扶持新能源企业,如果有优秀标的,武汉绝不会轻易放过。再加上小米和湖北一向关系良好,心属武汉并非牵强之举。

此外,张翔认为一个更关键的因素是,小米和武汉面临类似处境——他们都没有太多可选择的余地了。如果小米跟随已有的新能源车企,进驻话语权强势的城市,那以目前小米造车的进度来说,它大概率不会是那个最让人偏爱的孩子了,毕竟他们已经要供养一个非常能吃的大胖子了。

汽车 产业百年发展史,城市与车企都会相互烙印,在各自身上留下自己的标签。" 东方底特律 " 已无人会去争夺,但 " 新能源 汽车 之都 " 的乱战才刚刚拉开帷幕。

对小米来说,像武汉这种好,政策强,又舍得将小米放在优先位置的城市已经不多了。同样地,对武汉来说,像小米一样意志坚定,预期投入巨大的 科技 公司更是凤毛麟角。

当 52 岁的雷军站在小米的十字路口时,当他言语哽咽地说将押上人生全部声誉为小米 汽车 而战时,除了老套的情怀,还应该有能够支撑小米造车的坚实后盾。

而当建城 3500 年的武汉想要摆脱过去的桎梏,奋勇前行时,除了热干面和滚滚长江,还应该有面向未来的产业机会。

命运的巧合之处在于,现在,他们都成了对方为数不多的选择。

参考资料:

《给补贴、争车企、抢:谁能成为 " 新能源 汽车 之都 "?》

《雷军与武汉的往事》

ZAKER 科技 出品

文 / 刘凡

编辑 / 黄嘉敏

坚持创新是关键/小米汽车落户北京 站在风口准备起飞

每年的公历6月第3个周日是父亲节,每年的公历5月第2个周日是母亲节。

地域不同,类似“父亲节”的节日日期也并不相同。比如,俄罗斯是2月13日,丹麦的父亲节则是6月4日……而中国、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则是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在父亲节这天,人们选择特定的鲜花来表达对父亲的敬意和思念。最初人们纳了多德夫人的建议,佩戴红玫瑰向健在的父亲表示爱戴,佩戴白玫瑰则表达对亡父的悼念,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母亲节,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

在一些中非国家,母亲节这天,妈妈们身着盛装,怀抱孩子在首都班吉市举行盛大游行。国家***和官员也要参加她们节日的活动,使节日更加隆重热烈。

扩展资料

父亲节的来源

论及父亲节的由来,目前有一个说法是,世界上第一个父亲节于1910年诞生在美国,是由住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市的布鲁斯·多德夫人倡导的。

1909年,多德夫人参加完教会的母亲节感恩礼拜后特别想念父亲,有感于父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付出的爱和艰辛,她将自己的感受告诉给教会的瑞马士牧师,希望能有一个特别的日子,纪念全天下伟大的父亲。

在获得各教会组织的支持后,多德夫人随即写信向当时的与州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建议以她父亲的生日——每年的6月5日作为父亲节。

对方在纳这一建议的同时,把节期改在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1910年6月19日多德夫人所在的华盛顿州斯波坎市,举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亲节庆祝活动,在差不多的时间里,美国各地其它城镇的人们也开始庆祝“父亲节”。随后,这个节日逐渐流传开来。

百度百科-父亲节

百度百科-母亲节

中国新闻网-又是一年父亲节: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晒千亿家底要赌一把,雷军哽咽:造车是我创业的最后一战

消息1:9月1日雷军宣布注册小米 汽车 有限公司,9月2日被确认注册地址在北京经济开发区(亦庄),这也预示着小米 汽车 落户北京实锤,就等正式官宣了;

消息2:此前有韩媒报道,现代 汽车 集团已将其在北京的第二家工厂挂牌出售,目前正在与几家中国电动 汽车 制造企业就出售工厂进行协商,其中就包括小米 汽车 。

虽然9月9日晚间,北京现代内部人士对媒体表示网传“北京现代有意与小米 汽车 洽谈出售第二工厂”的报道为不实消息,洽谈出售的消息为主观臆断,北京现代并无相关。但从小米 汽车 到处投资、收购的举措来看,我们猜测小米 汽车 未来不会以代工的形式生产新车,毕竟拥有自己的工厂才会有更多的话语权。

时间倒回到2021年3月30日,在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雷军亲自上场,宣布了一项重大消息,小米开始造车了。这一次,52岁的雷军开启了人生的最后一次创业。

发布会上,雷军豪迈发言:“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积累的所有战绩和声誉,为小米 汽车 而战。”

从为发烧而生的小米,到为小米 汽车 而战的雷军,11岁的小米集团加上52岁的掌舵人雷军,小米造车大有背水一战之势。

自从小米官宣造车后,它便成了业内争抢的“香饽饽”,多城多地都向小米 汽车 抛出橄榄枝,并且也给出丰厚的落户优待条件。

此前小米 汽车 落户武汉的呼声最高,雷军也曾多次表示,“我是湖北人,在武汉上了四年大学,对武汉感情很深。”期间也有安徽方面称,“合肥和小米正在洽谈,小米有望落户合肥,但具体的招商引资政策尚不清楚。”随后,小米还被爆出在上海和北京大量招聘 汽车 行业人才。至此,小米 汽车 落户何地也显得扑朔迷离。

直到8月份有国内媒体曝出,小米 汽车 的总部和首座工厂基本确定会落户北京,就等正式官宣了,这也让小米 汽车 落户地变的明朗起来,后续有了小米 汽车 注册北京公司地址,进一步证实了落户北京的消息。

辗转多地,小米 汽车 最终落户北京,既令人感到意外,却也是意料之中。

其实,小米 汽车 备受各城市追捧并不意外, 汽车 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劳动力和先进的制造力,还有庞大的上下游产业链,不仅能给当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也会为当地的经济增长和综合实力赋能,试问哪个城市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

小米 汽车 最终选择落户北京,而不是上海、合肥等地作为造车总部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北京靠近小米总部,管理起来也比较方便;其次,北京在新能源 汽车 市场有着最大的政策利好,造车新势力北京总部分布较少;第三,北京在产业支持以及人才方面均有优势,这是新兴企业最注重的因素之一。

的确如此,如今的新能源 汽车 在智能化方面的变化是日新月异,北京的各大高校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就拿清华大学举例,该大学可以堪称自动驾驶领域的“黄埔军校”,国内不少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的创始人、高管都曾在清华大学就读,而像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也是培养自动驾驶行业人才的基地,聚集了大量的高 科技 人才。

不论是初创造车企业还是传统车企,在智能化方面都面临很大的挑战,新兴技术人才的引进至关重要,所以北京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记得雷军曾对外表示:“从2013年时就对电动 汽车 行业产生浓厚的兴趣,至今为止已经投资了近10家智能电动车领域的公司。”早些年,雷军还曾拜访过马斯克,并被马斯克的人格魅力深深震撼,归国后说:“他做了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

事实上,在小米官宣造车以后,小米就开始在市场上疯狂投资跟 汽车 产业链相关的项目,包括小米投资的激光雷达公司禾赛 科技 ,还投资了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纵目 科技 ,这些都是为了后续装车的激光雷达做准备。

此外,为了实现“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车,给全球用户带来智能生活,将形成从个人设备到智能家庭、智能办公,再到智能出行,为米粉全方位全场景的提供智能生活”的宏伟愿景,小米 汽车 的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用户调研和产业链考察,收购了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深动 科技 ,重点充实 汽车 相关技术和人员的力量。据雷军透露,目前小米 汽车 团队已精挑细选,组成了约300人的团队,未来团队还将继续扩张。

另外,小米还投资了禾赛 科技 、纵目 科技 、蜂巢能源、博泰车联网、赣锋锂业等公司。有统计显示,小米投资了30多家与 汽车 产业相关的公司。

与此同时,雷军也没闲着,领头带队与各车企洽谈,解决小米 汽车 的生产等问题,洽谈的车企包括长城、宝沃、比亚迪等,这些车企也一度成为小米合作的猜测对象。之前也有猜测认为,小米 汽车 也会像造车新势力那样,前期会选择代工厂进行代工生产,但是从近期的动作来看,似乎小米 汽车 更愿意用自己的工厂制造新车,具体是自建厂还是收购其它车企工厂暂未可知。

不过代工的模式对小米来说显然并不理想,毕竟制造力是 汽车 产业的核心,就比如特斯拉进入中国以后并没有选择代工,而是自建特斯拉超级工厂,事实证明,这也为特斯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的降低制造成本,相信雷军也一定考虑到这一点了。

毕竟,小米 汽车 今后要量产,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以性价比起家的小米,定然不会让米粉们花更多的钱去购买自家产品。

收购自动驾驶团队、工厂,大手笔投资更多公司,都是为了加速小米造车的进程,随着小米造车的深入,相信小米还会继续投资 汽车 产业链公司,小米 汽车 面世也会更快一步。

其实很多人都会问,小米手机做的挺好,为什么非要涉猎经验不足的 汽车 行业?其实小米内部也是经过慎重考虑才决定造车的,至于为何要造车要归功于新能源 汽车 市场这块大蛋糕了。行业预测,未来电动 汽车 将会是对商业的变革,也是能源变革,有国家的大力扶持,也是未来发展趋势。

在过去的1-2年间,网络 科技 巨头阿里、百度、小米先后宣布下场造车,甚至地产龙头恒大也跨界横插一脚,这也正说明智能电动车即将迎来井喷时代。对于小米来说,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对于小米造车,不少行业人士都持看好意见,对小米 汽车 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虽然行业一片叫好,但是我们还是要说几句。造车不比造手机,整车生产前期投资巨大,而且产品研发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众所周知,造车是一个非常烧钱的的行业,虽然小米在手机业务表现亮眼,但是造车可比造手机费钱多了,国内电动车三巨头之一的蔚来,就曾在4年内亏了400亿。

首先来说说品牌力方面,小米在手机行业做了十几年,“性价比”的标签被牢牢打在身上,虽然后续推出了冲向高端的产品,但似乎并没有带来很好的反响,所以小米 汽车 要考虑好,造什么样的车来满足消费者,如果单靠性价比是远远不够的,消费者对品牌认知度非常敏感,这也是小米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小米在 汽车 产品方面的经验不足,特别是智能驾驶。在智能座舱方面,小米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年在手机端的业务经验,以及小米的智能家居终端节点在内的小米生态圈。所以相对比而言,智能驾驶反而更有可能成为小米需要去重点攻克的难点。

第三是销售渠道,如今比较流行建立直营体验店,毕竟 汽车 是个大宗商品,需要真实体验后才会决定是否购买。猜想,以后小米体验店里会不会停放着一辆小米自己生产的 汽车 ?其智能系统还可以与家居系统形成互动。

说句题外话,行业人一直有个疑问,苹果宣布造车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何迟迟没有官宣和发布?对苹果而言,技术实力、资金、软件方面都比小米更有优势,看来从手机到 汽车 ,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落户北京,小米 汽车 真正迈出了第一步,前期的充分准备,也让小米 汽车 有了足够的底气,准备在风口处起飞。但是正如雷军说的那样,无论是继续做小米手机还是研发小米 汽车 ,都要继续保持创新,但是创新并不容易,好了1%,往往需要增加100%的成本!特别是 汽车 行业的创新,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面对庞大的 汽车 业务,小米新车上市后,可能会完全错过新能源 汽车 补贴政策,后面要靠运营能力来完成量产、产能爬坡、用户认可、售后服务等,路程将会充满艰险与刺激。

但雷军并没有气馁,而是愿意赌上过去所有的一切,为小米 汽车 背水一战,我们也希望小米 汽车 能在 汽车 核心技术方面带来重大突破,补齐中国 汽车 技术的短板。

武汉汽车行业怎么样

“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都可以做到。”——小米CEO&电动 汽车 CEO雷军

“年轻人第一辆电动 汽车 要来了!”小米宣布造车之后,网友们感慨道。

那么,问题来了,“年轻人第一辆电动 汽车 ”会是怎样一个名字呢?什么时候能够到来呢?这辆车的售价会有怎样的惊喜呢?……2021年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雷军没有给出答案,但却给出了无限想象。

关于造车,雷军赌上了一切

关于造车,雷军讲述了与马斯克的故事。雷军透露,2013年曾经两次拜访马斯克,并且成为了特斯拉的车主。“我们干得好像都是别人能干的事情,而马斯克干的事是别人想都想不到的!”雷军曾如此感叹道。

雷军确认造车:手握千亿现金,不造车就愧对米粉

雷军透露,2021年一月份,董事会曾建议研究电动 汽车 的前景。对此,雷军一开始是非常抗拒的。因为小米好不容易将手机业务做到今天,好不容易成为世界第三,而这场仗还没有打完,造车可能会带来更大风险。

而在这样抗拒情绪下,小米从2021年1月15日小米开始认真调研造车。

在造车这件事上,小米在75天之内进行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 汽车 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进行了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2次正式的董事会讨论。最终小米决定造车。

这将是雷军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项目。

“接下来将会压上所有声誉和成就来为小米 汽车 而战。”雷军表示。

为何造车,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这年头,高 科技 公司不造个车似乎已经非常OUT了。小米宣布造车之前,百度、阿里、华为、苹果等 科技 公司已经相继传出了造车的传闻。百度则是已经板上钉钉,与吉利联手,成立了 汽车 公司——集度。

苹果造车传闻已久,甚至一度传出了其合作厂商。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曾预测苹果最快将在2025年发布Apple Car,定位在非常高端的车型。

华为虽然一再宣布“华为不造车,而是使 汽车 制造商能够制造出更好的 汽车 ”,但可以看出其在 汽车 产业链的布局已经非常深。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3月5日,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华为终端(深圳)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名下,以“ 汽车 、自动驾驶、雷达、地图”为关键词,已经达到357条专利。

除此之外,同为手机厂商的OV也对 汽车 表示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为何此时大家纷纷对造车充满了兴趣呢?

除了技术层面, 汽车 工业面临着百年一遇的大变革,让造车门槛大大降低, 汽车 智能化、软件定义 汽车 成为了可能,更是让这些本身在软件和计算力方面有着天然优势的高 科技 企业,看到了希望。

不仅如此,智能电动 汽车 是个充满想象力的赛道。来自IHS Markit的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 汽车 市场智能 汽车 的渗透率将提升到60%;中国市场的智能 汽车 渗透率将达到75%,高出前者1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未来四五年,中国新能源 汽车 需求将出现全面爆发。

如此“蓝海”市场,更是让资本市场兴奋不已。从目前已经上市的新能源电动 汽车 企业来看,公司市值均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据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全年特斯拉市值涨幅近7倍;造车新势力蔚来市值甚至曾经一度超过有着上百年 历史 的宝马;小鹏、理想股价则实现了翻几番的增长。而百度在宣布造车之后一个月,股价上涨了67%。这将是谁都不愿意错过的风口。

而对于小米来说,这则是百年一遇的 历史 机遇。

从小米财报来看,从成立之初直到2020年小米年收入实现着不断的增长。雷军称小米10年时间能够实现这样的收入,绝对创造了商业史上又一个奇迹。而“造车”将是小米寻找营收不断增长的第二增长曲线,也是小米“生生不息”的又一动力源泉。

管理思想大师查尔斯·汉迪曾说过,如果组织和企业能在第一曲线到达巅峰之前,找到带领企业二次腾飞的“第二曲线”,并且第二曲线必须在第一曲线达到顶点前开始增长,弥补第二曲线投入初期的消耗,那么企业永续增长的愿景就能实现。

媒体报道,中信证券分析师也指出,随着小米在智能手机业务逐渐触及天花板,估值跟着受限,必然要寻找在智能领域全新的增长点。而从目前的市场情形来看,新能源智能 汽车 无疑是未来发展的主要风口之一。

此前,小米实现的是“手机+AIoT”的万物互联,而此后,小米将实现的是“手机+AIoT+ 汽车 ”的万物互联。小米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将会画下更大盘子。

不仅如此,无论是从跟进还是声量上来看,迫于行业压力,小米造车也是个“不得不”的决定。毕竟华为在“造车”方面已经深入产业链核心,小米已经晚了一两年。

箭在弦上,整装待发

在此前某次访中,雷军曾评价自己是“极度保守下的极度冒进”,“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小米推进的速度是极快的,而在风险不可控的时候我们非常小心。”

对于确定的智能电动 汽车 赛道,小米需要解决两个难题:资金和技术。

据了解,小米已经手握了千亿元资金入局 汽车 赛道,最新财报显示,2020年现金储备量已经达到1080亿。根据公告,小米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蔚来 汽车 CEO李斌曾表示,没有200亿不要造车。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200亿是远远不够的。从蔚来、小鹏和理想的报表来看,其分别累计融资总额分别为835亿元、458亿元、362亿元。已经成立五六年的蔚来至今为止仍未亏损状态,财报显示2020年蔚来净亏损为53.04亿元,自成立至今累计亏损已超300亿元。

可见,造车还需要准备足够充足的。而这对小米来说,这不是太大的难题。雷军更是霸气地说了句:我们亏得起。

但难的是更强的技术积累。据悉,小米已经开始了相关技术积累。据智慧芽数据显示,目前小米集团与 汽车 有关的专利已达834件,小米 汽车 相关专利中发明专利超过96%,领域集中在无线通信网络、电数字数据处理、数字信息传输、图像通信、交通控制系统、距离测量、导航等领域。

根据智慧芽专利价值分析称,新能源车斯拉专利价值超过2亿美元,蔚来 汽车 专利价值1864万美元,小米 汽车 相关专利的价值超过1亿美元。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目前的技术积累主要在车联网以及车载服务方面,而自动驾驶等方面还有欠缺。小米在智能电动 汽车 方面的专利与车企相比还有些距离,有待提升。

“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都可以做到。”雷军在发布会上给了大家信心。

小米造车 谁最紧张?

毫无疑问,新能源 汽车 市场在未来一定不止千亿规模,但忽略时间因素的趋势论就是耍流氓。

换句话说,这是绝对趋势,燃油车也必将成为过去时,但目前购买新能源 汽车 的人群还没有形成巨大的规模,预计五年内,车厂还是在抢夺一个“小蛋糕”。

据不完全估计,截止目前蔚来 汽车 全系累计交付达到8.8万辆,理想 汽车 累计交付超4万辆,小鹏 汽车 全系累计交付超5万辆,而燃油车的全年交付是千万辆级别。中国的目标是,2025年新能源 汽车 新车销量占比才能够达到25%左右。万里长征才刚开始。

所以,如果小米发布 汽车 ,那一定会影响目前整个新能源 汽车 的盘子,尤为紧张的应该是定位相当的小鹏 汽车 、以及大众系列电动车,甚至是五菱宏光MINI EV。

而五菱宏光MINI EV的销量已经突破20万,相当于4个小鹏 汽车 的全品牌交付,价格屠夫才是真正的王者。小米有没有可能拿下这个“发烧”的市场,能不能成为智能 汽车 的“拼多多”,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这场战役的成败。

小米造车的逻辑也在这里,这些恰恰是小米擅长的东西,毕竟他的使命是为年轻人造东西,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把控,一定会交出雷军常说的“价格厚道”的智能 汽车 ,小米未来会像卖智能音箱、空调电视那样低毛利卖智能 汽车 。

参考资料:

盘点LatePost《小米确定造车》

电子信息产业网《小米造车再陷“罗生门”》

彭博商业周刊《手机厂商为何纷纷选择造车?》

南方都市报《“造车”后半场智能化竞争加剧!华为腾讯百度相继入场》

地产三哥《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恒大 汽车 花了多少钱造车?》

相关阅读:

小米手握千亿现金流备战2021员工人均年薪45万元

静静/文

同一天,小米和腾讯均发布了其2020年度财报。虽然处于不同赛道,但难免被拿来比较。腾讯营收和利润自然是不在话下,小米与自身相比,也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尤其是小米在境外市场的增长最为迅猛,同比增长了34.1%。而且境外收入占比也将近50%,难怪雷军喊出:“小米已经成为已成为一家真正的全球化公司!”

纵观小米财报,各项业务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数据也是超出了市场预期。尤为注意的是小米还实现了超过千亿元的现金储备,可以直接买下一个360。可见,小米已经做好血战2021的准备。2021年手机市场注定是个血雨腥风之年。

关键信息:

1、2020年小米集团收入2459亿元,同比增长了19.4%;净利润130亿元,同比增长12.8%。

2、2020年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1.464亿台,同比增长了17.5%,ASP为1039.8元,同比增长6.1%。

3、2020年小米境外收入1224亿元,同比增长34.1%,占总收入的49.8%。

4、2020年小米研发投入93亿元,同比增加了23.5%。

5、2020年小米有22074名全职员工,薪酬开支总额为人民币99.15亿元。

向高端爬坡ASP实现同比增长

2020年小米手机收入达1522亿元,同比增长了24.6%,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464亿台,同比增长了17.5%。同时,小米还披露了一个数据:2020年中国大陆定价在3000元以上或境外定价在300欧元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1000万台。而小米全年ASP(平均售价)也实现了同比增长,6.8%为1039.8元。

根据小米以往财报,小米智能手机ASP在2020年第一季度首次突破了千元,达到1038.0元,二季度也实现了持续上升,第三、第四季度均超过了千元,从而实现了2020年的同比增长。

这一年也是小米摆脱价格束缚,冲向高端市场的元年。

2020年年初,小米发布了冲击高端市场的首款产品,小米10系列,小米方面透露,在京东618购物节期间,小米10获得3500元-4500元价位段销量冠军。而年底推出的高端旗舰机型小米11也在上市21天内销量突破了100万。

可见,小米的双品牌策略初见成效,但小米向高端爬坡的速度还有上升空间。

硬件占比过高 利润难有突破性增长

财报显示,2020年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1522亿元,IoT以及生活消费产品收入621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61.9%和27.4%,两者已经占总营收的89.3%,将近90%。

而众所周知,小米早在2018年就提出“硬件综合税后净利率永远不超过5%”的承诺,而2020年小米硬件综合税后净利率依然小于1%。

这意味着在利润方面,小米很难仰仗硬件能有突破性的增长,而只能寄希望于互联网业务。但小米的互联网业务占比未有较大增长。

境外收入增加 全球优势凸显

2020年小米境外市场收入1224亿元,同比增长了34.1%,占总收入的49.8%,将近50%,难怪雷军喊出:“小米已经成为已成为一家真正的全球化公司!”

财报显示,截止2020年12月31日,小米的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根据Canalys统计,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在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在前五名。

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市占率在欧洲市场连续三个季度排名前三。而欧洲市场也是国内手机厂商竞争的战略高地,尤其是华为逐渐从市场“退出”之后,OPPO在2019年进入欧洲市场,vivo也在2020年正式进入欧洲市场。

来自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欧洲智能手机市场,华为手机出货量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大跌43% 。而华为空余出来的市场份额被小米、OPPO所接盘。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机在欧洲市场出货量大增85%,全年数据更是增长90%。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是小米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市场接下了华为过去的市场份额,这也让小米成为了欧洲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

小米境外市场收入占比近50%,但小米境外手机销量却超过了70%。

来自第三方数据(IDC)显示,2020年小米在中国市场手机销量为3900万部;而小米2020年全球销量为1.46亿台。这意味着小米境外手机销量1.07亿,占比73%。

如此推算,只占总销量30%的国内市场却贡献了超过50%的收入,而国外超过70%的销量贡献了近50%的收入。这意味着,小米大部分高端智能手机都销往到了国内市场。

手握千亿现金流备战2021

来自财报显示,截止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的现金流还只有755亿元,小米一个季度就增加了325亿元现金流。为血战2021年做好了准备。

2021年中国手机市场注定会是血雨腥风的一年。OV、小米、iQOO、一加等均向高端发起了冲锋。第一季度还未结束,OPPO发布了年度旗舰FindX3,据称OPPO投入了巨大营销资金来推广该产品;而一加也推出了冲向高端主流市场的一加9系列,有人透露一加在该款手机的营销投入甚至超过了一加此前一年的投入。

小米财报也显示,2020年小米销售以及推广开支增加了40.1%至145亿元。主要是由于宣传与广告开支,增加了63.2%,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地加强推广高端智能手机以及提高品牌知名度。

在好的产品基础上,得声势者得市场,每一分的声势都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推动。

人均年收入约为45万元 腾讯81万元

同一天,小米和腾讯均发布了其2020年度财报。虽然处于不同赛道,但难免被拿来比较。

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小米拥有22074名全职雇员,其中15363名雇员持有以股份为基础的奖励(股权激励占比69.59%),而小米的薪酬开支总额(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为人民币99.15亿元。

由此推算,小米人均年薪约为44.91万元,人均月薪3.74万元。

腾讯2020年有85858名员工,其中总酬金成本为人民币696.38亿。简单平均一下,员工人均年薪高达81万,月薪平均6.76万。

小米员工仅为腾讯员工年薪一半。

谁都知道智能汽车是通往未来工业高度的必经之路,无数人为之疯狂。

在武汉重启一周年之际,Xpeng Motors正式宣布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正式签署《Xpeng Motors武汉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基地及R&D中心项目投资协议》。该项目占地约1100亩,将建设整车及动力总成工厂,规划产能10万辆,预计2023年投产。

小鹏“定居”武汉,让更多人猜测小鹏去小米汽车工作的可能性。但现实是,小鹏对武汉早有兴趣,急于转型的武汉也确实想把小米汽车留在武汉,但小米无意落花流水。

武汉等不起。虽然目前小鹏很小,但智能汽车的优势可以弥补武汉近年来在智能汽车方面的下滑时间,为其转型“车谷”奠定基础。

小鹏停了,小米还远。

事实上,武汉一直在努力吸引小鹏。

2020年12月,武汉市委书记一行访粤时,前往详细了解生产和情况,试驾新能源汽车,并与思朋汽车CEO何交流。

王忠林还对小鹏提出希望,希望小鹏看好武汉,投资武汉,扎根武汉,帮助武汉做大做强汽车产业,打造新的工业增长极。

随后,何还参观了武汉经济开发区,双方进行了良好的交谈。我们不知道武汉花了多少钱把小鹏拉过来,但按照小鹏目前的体量,产能完全过剩。

目前,小鹏在海马三厂一期已具备15万辆的年产能。此外,原年产能10-15万辆的肇庆二厂,在小鹏的年产能约为25-30万辆。

相对于不到一年不到3万辆的交付量,可以说产能相当丰富。

那么对于如此充足的产能,有人认为是最近宣布进军汽车的小米的代工。

这个猜测我们不做评论,但是从一些传闻中也可以看出,小米到目前为止在武汉造车并不是很积极。

小米官方公布该车后,很多市民开始在武汉市留言板上提醒市要拿下小米的车。第二天,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做出声明,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争取合作的可能。

但小米对此一直没有回应。目前有这样一个消息,小米正在试图收购鲁手中的宝沃汽车。

据知,宝沃汽车工业4.0智能工厂生产线全新,工厂设计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具备传统燃料和新能源双重资质。但消息是,雷军出价极低,远低于鲁为宝沃支付的价格,因此雷军与鲁的谈判目前陷入僵局。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小米至今没有对武汉做出表态。

毕竟武汉很着急。虽然与小鹏牵手,但对于武汉这座汽车之城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武汉大象转身。

一直享有“中国汽车之都”美誉的武汉,拥有庞大的汽车产业集群。仅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有7家汽车整车企业、12家汽车总装厂、5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聚集了中、法、美、英、日五大汽车系,被称为全国六大乘用车基地之一。

但从近几年的表现来看,如果非要给武汉的汽车产业下一个定义,那将是极其坎坷的。

2019年之前,武汉主要的整车制造链是神龙汽车、东风本田、上汽通用、东风乘用车、东风雷诺。

但东风雷诺去年4月直接告别武汉。

虽然这并不能撼动整个武汉汽车工业,但DPCA的衰落对武汉是一个重要的打击。从2016年的年销量70万到2020年的年销量5万辆,年产值从1000多亿变成不到50亿,DPCA只用了5年时间。

我相信,如果不是东风本田二三厂和通用的工厂的建立,逐渐填补了神龙空的缺口,那么武汉的汽车供应商早就破产了。

更何况,在其他城市都在争当造车新势力的时候,保守的武汉似乎成了一只慢吞吞的大象,犹豫不决。

如今,蔚来已迁至合肥,与安徽深度绑定,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小鹏在广州得到了无数支持,自建工厂在旁边的肇庆落地;上海特斯拉;即使是不具备武汉产业集群优势的长沙,也有百度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合作。

但是提到武汉新能源,你能想到什么?是东风等传统车企在新能源上的喷溅?

现在大家都开始夸合肥蔚来的投资眼光,但是早在几年前,蔚来就已经开始和武汉光谷谈判了。但项目即将落户时,武汉介入,希望蔚来落户武汉经开区。可惜当时武汉经开区没能抓住机会,反而让合肥捡了个便宜。

思念蔚来让武汉压抑了很久。

如今,当武汉在去年9月喊出“中国车都”到“中国车谷”的时候,想必已经开始意识到,造车新势力虽然不值一提,但至少在智能化、自动驾驶方面,可以给这个传统汽车产业的转型带来一丝生机。

但事已至此,武汉的选择并不多。造车新势力都拿了,连贾跃亭的FF都被珠海抢了。

虽然不知道武汉为在小鹏建厂付出了多少,但可以想象,今天的武汉可能为小米付出了超乎寻常的代价。

百万购车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