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鹏汽车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保养

文章内容

小米汽车和海马汽车的关系_小米汽车和海马汽车

tamoadmin 2024-08-19
1.从“苦逼”到市值1200亿 小鹏汽车经历了什么?2.国产车哪些品牌值得买? 海马当前任务,当然是找到资金,一方面保壳;另一方面要强化投入该项目,压力还是很

1.从“苦逼”到市值1200亿 小鹏汽车经历了什么?

2.国产车哪些品牌值得买?

小米汽车和海马汽车的关系_小米汽车和海马汽车

海马当前任务,当然是找到资金,一方面保壳;另一方面要强化投入该项目,压力还是很大的。

文 /《汽车人》齐策

3月24日,海南马自达与丰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关于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领域开展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氢协议》)。这件事已经被海马汽车董事长兼创办人景柱念叨了很久。

作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景柱多次在各种场合提出在海南建设氢能项目、发展氢产业,没想到还真被他推动向前迈了一大步。

海马押宝氢能的理由

海马汽车会因此运营获得改善吗?应该很难,除非丰田愿意直接向双方的氢项目注入资金。协议尚无实操内容,是名副其实的框架性协议,所有条款自然都是非受限的。

而且,《氢协议》里面虽然提到了“推动商业化运营”,但不涉及合资公司,也不涉及资本注入,更缺乏对运营的部署,推动商业化是目标而非手段。

这样的协议,很可能不是景柱最终想要的,但已经是当前最好的。丰田自己的氢燃料乘用车商用化,都走得很艰难,至今也没有盈利。

因此,海马方面指望赚钱暂时是没戏了。该协议对海马当前的运营并无直接帮助,反而加剧了现金流的压力。

自从2017年景柱回归重任海南马自达董事长之后,海马未能扭亏,反而持续下滑。截至2022年底,海马6年亏损66亿元,其业务早就边缘化了。而且,2021年底,海马与小鹏的代工合同到期未能续约,海马的日子更难过了。

传统能源和电动车,海马都有尝试,效果都不好。其月销量已经下滑到2000辆这个档次,退化为海南地方企业,丧失了向全国辐射品牌的能力。

资本市场上,上市的海马早就尝到了“披星戴帽”的滋味,靠着卖房等操作,才勉强保壳。自从今年1月宣布2022年预亏12亿-18亿元(很可能达上限)之后,再次面临保壳。

这俩月,海马和滴滴、小米的绯闻,先后破灭。这次签署的《氢协议》,并未赢得投资者的谅解,当日和此后几个交易日海马股价连跌。

看来,资本市场也认为与丰田的协议能不能赚钱还两说,就算能,也远水解不了近渴。

海南省的支持内容

不过,这事不能只从企业层面看,还要将目光放大一点。

2021年,也就是海南省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的时候,中央赋予海南省的四大战略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

很多人将这些定位理解为不许海南搞工业,这显然是错误的。海南的禀赋,天然不适合做重工业,因为独一无二的兼领热带和亚热带区域,且已经明确2025年“封关”,建立自贸港,也决定了海南的工业侧重点,是发展零碳工业及其产业链。

汽车这一块,除了电动,氢能是符合零碳要求的,前提是氢能获取的来源符合碳排要求。

去年9月底,海南省发了一份《海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指明了要发展哪些清洁能源,包括天然气(船用)、捕捉二氧化碳制甲醇、生态碳汇和氢能利用。令海马失望的是,对氢能着墨不多——氢并未因此获取突出地位。

其中只有一个大概的规划,即建立制氢、储运氢及用氢的全产业链,打造一区(氢能产业先行示范区)、一环(全岛场景应用示范环)、多点(氢能产业发展落地平台)的氢能发展路径。

这类政策也是框架性的,指望这个政策下来就有资金拨付,可能性几乎没有。但是,将为“氢产业链”开绿灯,允许规模化铺开(全岛)。目前氢产业的定性为“示范”,言外之意是暂时不看好商业价值。

而氢燃料汽车作为下游应用环节,必须由企业带动投资,刺激上游基础设施发育。同时,企业也得投入一部分资金,参与上游“制、储、运”三个环节的基建。

根据以往经验,唯一能让地方掏钱的氢能汽车应用,是公交车项目。少数固定补能点,就能支撑固定线路、里程相对固定的场景服务模式。而且,这类公用事业一般都是由支持的赔钱项目,本质上是公益的。多赔一点,也能接受。

但是放在私人用车场景上,如果只是一个岛,应用未免狭窄。氢能的“制、储、运”都需要花大价钱。

丰田为什么选择海马

丰田已经证明了,氢产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前期投入巨大。后期需要上规模,并持续扩张用户群、长期运营,才能将成本摊薄。在利润不高的情况下,氢能项目难以以量取胜。

这种级别的投资,小国无能为力。靠外资和外来技术,规模也很难上去。如此成本高、单价也高,就很难有竞争力。

所以,投资地比技术本身还重要。丰田已经投资了多年,甚至自己牵头搞定了整条氢产业链技术群(经济性暂且不论),并煞费苦心地有条件、免费开放了几千项专利,但一直曲高和寡。德系和美系品牌全面退出的结果,全球玩氢的乘用车品牌,就剩丰田和现代。

丰田一直希望能扩大朋友圈,找到大国合作伙伴。2022年底,丰田在广州车展发布了第二代Mirai,并由广汽丰田以纯进口方式引进了50辆,丰田自己掏钱补贴的结果是,售价75万元。这批车过后再无下文。广汽方面,早就决定大上电动,对这个潜在的项目,似乎没什么兴趣。

丰田因此找了第三个中国合作伙伴海马。

而海马立足于海南发展氢能。这样问题就来了,海南越来越像半孤立的海岛经济体。即便尚未封关,汽车市场规模也上不去。2022年海南新车销量16.2万辆,其中新能源7.4万辆,占比45.6%,渗透率已经很高。

海马新车型将全面应用第二代Mirai,成本上很难比丰田做得更好。唯一有希望的,是氢的获取,海马比丰田来得便宜,但这已经是使用端的成本了,售价很难压下来。海马的财务状况,又很难给予丰田那样的补贴。

如此,正向循环很难展开。这个协议框架有效期10年,别说海马还能不能活10年,就是眼前这关(保壳),海马都还未有应对方案。尽管景柱长袖善舞,不断给亏损的海马找到资金,但维系一个需要长期输血的项目,对于一个连年亏损的车企来说,可能不是好主意。

海南的禀赋问题

海南省也没有其它选择,海马是唯一本土企业。海南省已经取措施,正在逐渐搞定氢能上游来源。

2021年12月,海马在海口建设的“光伏电解水制氢及高压加氢一体化站”正式落成。光伏发电,然后裂解水获得氢,这是妥妥的“绿氢”。而市面上95%的氢是来自石化、煤炭冶炼的副产品,即“灰氢”。中间还有个“蓝氢”,即用了碳捕集措施的化石能源制得的氢气,碳排放强度大幅度降低。

一体站的好处,是回避了运氢,并将储存压力降到比较小(以销定产,随产随销)。海马没说这个一体站的制氢能力,但实际上能服务多少车(丰田第二代Mirai有3个70MPa储罐,共装5.6kg液态氢),并不乐观。

这方面,内蒙古、山西、河北一些风力和光能比较丰富的地区,有天然优势。内蒙古光伏/风力制氢,每公斤氢成本已经降到10元左右,居然能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比较成本优势了。

而海南植被茂密,山地多、空地少,就算将来大面积部署海上风力发电制氢,其成本也无法和内蒙古之类的地方相比。

2021年,中石化在海南投建了“琼海博鳌银丰加氢站”,日供氢能力500公斤。这也是示范项目,当时为了保证博鳌论坛年会建的。2022年,还是中石化,在儋州建设了海南炼化一号制氢设备,取的手段是渣油制氢,同样是灰氢。就算这种“灰氢”制备能力,海南也很匮乏。

而广东湛江、惠州,福建漳州、泉州,都有超级石化项目,如果依托这些项目建设制氢能力,规模上可以轻易满足两广、福建和海南未来20年的氢需求。

结果选在海南这块巴掌大的地方。如果丰田想更广泛地应用自己的系列氢专利,依托大陆,比依托海南更好。而选择海南和海马,是基于伙伴的意愿考虑,而非基于产业规律。

海南省需要做的,不是直接拨款给项目,而是掏点儿补贴,将部分出租车换成氢能,支持海马的。

而海马的氢项目出路在于:搞定上下游,按时间做出完整的应用场景,并堆到一定量(2025年达到2000辆运营规模)。

如果这些运营架子搭起来,运行个一两年没问题,广东乃至广汽集团可能会感兴趣,这样才有望铺开。海马有望上岸,丰田也能借此实现自己的减碳愿景,收回这些年的投资。

眼下只是开了个头,几年投入都很难赚钱,需要坚持。海马当前任务,当然是找到资金,一方面保壳;另一方面要强化投入该项目,压力还是很大的。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人传媒,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从“苦逼”到市值1200亿 小鹏汽车经历了什么?

小米股价没有太大的波动,资本市场对该消息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反应。在今年小米的第一次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宣布了造车的消息,该消息几乎同时引燃了手机圈和汽车圈。一方面对于车企来说,又多了一个竞争对手,而对于手机圈来说,不少米粉都非常期待,小米能够造一台怎样的汽车呢。从雷军之后的访谈可知,小米的第一款车应该是定位中高端,价格不会低于10万元,不过考虑到汽车研发的长周期,预计小米新车至少要等到几年后,大家才能看得到。

不过虽然米粉们比较期待,但资本市场似乎对小米造车这个消息不置可否。一方面有投资者支持这个做法,认为小米用互联网的思维,去坐车,同时还可以利用小米的品牌影响力,应该能够在汽车行业占据一片天地。而也有分析师并不看好小米造车,他认为现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太拥挤了,几乎所有科技公司都涌入其中,而且此时小米加入已经算晚了,很难说有什么优势。

所以这段时间,小米的股价也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而更重要的是,汽车比手机复杂的多,投入也要更多,预计未来几年小米的盈利状况都不乐观。

参考资料:

小米集团虽然没造车经验,但国内电机电控、动力电池、整车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到整车设计制造,国内的产业基础已经相对成熟了。另外,小米在智能座舱领域、行测、安全方面,已有专利布局。

业内认为,比起花费巨额资金收购汽车生产资质,小米可能会选择代工,但目前吉利、江淮、海马、比亚迪等国产品牌已先后与企业达成合作。此外,小米集团还将与时间赛跑。2020年以来,长江汽车、博郡汽车、拜腾等造车新势力接连宣布暂停运营或者放弃造车。即使是行业龙头特斯拉,成立至今已18年,但直至2020年才迎来首次全年盈利。

国产车哪些品牌值得买?

北京时间2020年8月27日晚,小鹏汽车(股票代码:XPEV)在美国纽交所正式上市。发行价为15美元/ADS,总计发行93万股存托股票(ADS),盘前市值105.75亿美元。

开盘不到十分钟,小鹏汽车股价涨幅就已经达到了66%。次日,小鹏汽车盘前继续上涨逾12%。截至本周五收盘,小鹏汽车股价定格在22.79美元,总市值164.4亿美元,约1200亿人民币。

自此,蔚来、理想、小鹏三家中国造车新势力巨头终于在美国资本市场完成会师,小鹏汽车也成为登陆美股的造车新势力中开盘表现最好的企业。

美团CEO王兴曾预言“未来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将仅存三家:蔚来、理想、小鹏”。无论预言最终能否实现,至少从现阶段的股价和总市值来看,蔚来、理想、小鹏交上的是一份能够令资本市场满意的答卷。

但别光看小鹏汽车的上市仪式风光无限,其实这6年的造车之路并不平坦。从2015年到上市前,小鹏汽车共经历了11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188亿元。招股书显示,在IPO前,小鹏汽车管理层持股达40.9%,其中董事长何小鹏持股31.6%,为最大股东,阿里巴巴持股14.4%,为小鹏汽车最大的外部股东,除此之外还包含了小米、GGV纪源资本、晨兴资本、高瓴、红杉等明星投资机构均。

虽然资金充足,背景雄厚,但小鹏汽车和大多数初创企业一样,仍处于烧钱亏损的状态。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在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小鹏汽车净亏损分别为13.99亿元、36.92亿元以及7.96亿元。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小鹏汽车总共亏损约58.86亿元。

亏损的主因来自高额的研发费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小鹏汽车的研发费用分别高达10.51亿元、20.7亿元和6.31亿元。其中,2019年以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六个月中,小鹏汽车的研发费用分别占到了总收入的89.2%和62.9%。

除了研发之外,小鹏汽车在业务发展方面也下了血本。此前,有不少车企声称不建厂房,场地、试制车间以及设备甚至可以直接租赁,走轻资产路线,但小鹏汽车却直接开启了重资产模式。

目前,小鹏汽车有两大生产基地,一是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合作商海马汽车有限公司(下称海马工场),一是小鹏汽车自建的肇庆工厂,前者每年可生产15万辆汽车,后者每年可生产10万辆汽车。

在招股书中,小鹏汽车透露,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公司的资本支出分别为10.094亿元、20.984亿元,5.230亿元,这其中,最主要的资本支出就是建设肇庆工厂。

随着小鹏G3的稳定销量以及小鹏P7的交付,今年上半年,小鹏汽车的总体亏损已经大幅收窄。虽然市场还难以判断何时才能真正实现盈利,但这已经不影响头部造车新势力上市后资本市场的追捧了。

●?真正的“互联网造车”

成功的人总有相似的地方,造车新势力也是一样。蔚来、理想、小鹏三家车企都有个性鲜明的特点,但相比蔚来和理想,小鹏汽车才是某种意义上中国真正的互联网造车代表案例。

与蔚来和理想不同,作为UC浏览器创始人的何小鹏此前并没有接触太多过与汽车相关的行业,因此小鹏汽车的特点也与传统汽车不同。

说起蔚来,我们最先能够想到是其高端的品牌形象和无微不至的客户服务。从参加Formula?E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到打造出的电动超跑EP9创下纽北赛道圈速记录,蔚来的品牌形象可以说是“出道即巅峰”,现在考虑购买纯电动豪华SUV的消费者,应该没有几个会想起奔驰EQC、捷豹I-PACE和奥迪e-tron。

说起理想,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产品,除了理想ONE本身优秀的驾驶性以及行驶品质之外,目前乘用车行业罕见的增程技术也是其一大亮点。有外部充电条件,它跟普通纯电动车完全相同,续航可以达到180km;没有外部充电条件也无所谓,只要能加上油,它就绝不会因为“亏电”把你撂路上,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且发动机完全不直接参与驱动,因此不存在油电切换的任何细微顿挫和换挡动作。这样的技术优势也让它的销量迅速跻身新能源产品阵营前列。

而说到小鹏,它的品牌标签则一定是“智能”。在招股书中,小鹏汽车也表示其最关键的核心竞争力是智能,即所有软件和核心硬件都进行自主研发。何小鹏曾公开表示:“为了软件自研,我们从大屏、电子电气架构、嵌入式、从总线到板卡,我们全涉及,硬件也会参与设计,因为要整车OTA。”

不同于其他主机厂,小鹏汽车自主设计和开发了全栈式的自动驾驶技术和操作系统。在招股书中,小鹏汽车强调:“自动驾驶是使我们的智能电动汽车与竞争产品区分开来的关键因素,在这一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力量。”?研发人员中有17%专注于自动驾驶方面的研发。小鹏汽车也是第一家自主研发出自动驾驶软件,并将其实现商业化应用的造车新势力公司。

坚持塑造智能化核心竞争力,也与小鹏汽车的团队基因有关。小鹏汽车创始团队中的夏珩与何涛,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在创办小鹏汽车前,两人分别为广汽新能源控制系统开发负责人和广汽智能汽车、无人驾驶负责人。

截至2020年6月30日,小鹏汽车在中国和美国共有3676名员工。约43%(约1600人)的员工为研发岗,其中的66%、17%和17%的员工分别专注于汽车设计与工程、自动驾驶和智能操作系统。

投入了如此夸张的研发人员和资金后,小鹏汽车的专利数量已经在全行业处于领先位置。根据2019年中国汽车专利数据统计分析榜单显示,小鹏汽车凭借2019全年742件汽车专利公开量,跻身2019年中国汽车专利公开量TOP?20,有两项分类专利数据名列国内汽车企业之首。其中发明专利占比高达76.28%,占据国内汽车企业第一。

在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公开量中,小鹏排名第五。而在排名前五的企业当中,除百度和博世为非整车制造企业,其余三家更是拥有超过半个世纪以上历史的汽车企业,小鹏能有如此亮眼表现,对于一家造车新势力公司来说十分不易。。

●?软件定义汽车

“软件定义汽车”已经成为当下造车的大趋势,但平台才是承载的基础。而小鹏是目前造车新势力中唯一一家同时研发两大平台,并基于此开发出?SUV、轿车两种车型的公司。

在自动驾驶方面,小鹏汽车自研的Xpilot?3.0系统已经搭载在小鹏P7上,可以实现全自动高速导航领航、全自动代客泊车、城市拥挤路段驾驶功能。其所用的NVIDIA?DRIVETM?X?Xier自动驾驶计算平台拥有Xier片上系统(SoC),可实现每秒30万亿次运算,功耗30w,能效是上一代架构的15倍,硬件上已经可以满足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需求。

小鹏汽车一直在坚持以自研实现端到端的闭环能力,并在2021年将Xpilot系统更新至3.5版本,2023年实现Xpilot?4.0。因此在P7的自动驾驶系统上,小鹏实现了通过学习用户的驾驶习惯,通过数据闭环,完成功能的快速迭代。

截至2020年6月30日,小鹏汽车在国内已经完成了2510万km的路测信息收集,车道保持功能累计使用1110万km行驶。随着产品的不断迭代,小鹏届时将拥有最熟悉国内本土化道路的自动驾驶技术。

“电动汽车行业正经历着快速的技术变革,公司需要在研发上投入大量,引领技术进步的同时保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小鹏汽车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还将继续投入资金改进技术。

●?写在最后

“三个苦逼,在忆苦思变……”?6月6日,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个人微博上PO出了一张照片,照片中何小鹏、李斌和李想三人面带微笑,李斌坐在中间并双手搭肩另两位。

三位创始人,背负着三个耗资数百亿的造车梦,在经历过一系列裁员、降薪、倒闭等传闻后,终于苦尽甘来。

“过去6年,我们做了一件大胆的事情,我们一直坚信,智能汽车是未来。今天,小鹏汽车进入新的台阶,迈过这个台阶,我们会有更多的粮草、更多的信任、更多的支持,来迎接智能汽车时代真正的到来。我们一定会引领这个时代全新的开始。”何小鹏在8月27日晚敲钟上市时激动地说。

上市并非终点,而是新的开始,祝贺小鹏汽车,希望它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我大致把国产品牌分成一二三线:一线品牌都具有很强的技术储备和底蕴,水平明显要高于同级别的合资品牌,旗下的大部分产品都推荐购买。二线品牌在产品力,或者品牌号召力方面和一线有着一定的差距,不过也已经达到了同级别合资车的水平,属于可以购买。三线则是濒临淘汰的边缘,或许你买了也未必就很差,不过并不推荐。

我们先说三线:也就是不推荐的国产品牌

1、组装车企: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东家买发动机,西家买变速箱,自己设计个外壳就说是自己造的车。感觉更像是攒电脑一样。这类车企有一个最明显特质:大部分使用的还是三菱的发动机,并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说众泰、猎豹、东南、甚至是北汽、东风这样的国企,一样是三线。

2、未必活得下来的品牌:以造车新势力为主,混得好的当然不在此列了,但是有一些举步维艰,一年好几十亿的亏钱,谁知道哪天给自己亏炸了,到时候连个售后的地方都没有了。这里就不点名了哈,毕竟说谁也不合适,这些造车新势力能活下来的,没准就是国产特斯拉,可是我觉得大多都活不下去。纯电车的门槛太低了,现在有钱就能入局,群雄逐鹿。就我个人而言,所有超过20万的纯电车,不能提供电芯终身质保的纯电车,我都是不推荐的,大家自己对号入座吧。

3、销量太差的品牌:比如说江淮,比如说力帆,比如说海马,海马有自己的发动机,实话实说,水平还真不差,可是没赶上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现在销量已经有点惨不忍睹了,只能归为三线。像是江淮,人家也有自己的技术储备,甚至和一线品牌比也不容多让。有自己自主研发的发动机,但是水平就很一般了,口碑也没做起来。在我们这,几乎成了白事专用车,人想买都不敢买。现在只能靠给人代工。

二线:可以购买,但未必是最佳选择

二线三线的门槛,主要看技术储备和产品力,而且二线车企活下去是没有太大问题的。比如说上汽的荣威名爵,产品力肯定是有的,性价比也不错。荣威除了部分搭载干式双离合,不值得推荐以外,大部分车型都有同级别合资车的水平。名爵也是如此,性价比很高,外形设计也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买是没有问题的。

还有广汽传祺,GA8、GS8以及M8的第三代2.0T发动机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不到20万的售价,性能表现不逊于30万级别的合资2.0T。包括新能源领域,广汽也颇有建树,埃安系列的纯电 汽车 性价比非常高,像将要上市的AION Y,500Km续航只要12.69万元,相当厚道。个人认为广汽已经有了一线的实力,只是品牌认可度还略逊一筹。

除此之外,我把长安也归为二线。我知道,一定有很多人持不同意见,不管从销量、技术、产品力还是从品牌认知度上,长安都有一线的实力,但是它的某些做法让我不敢苟同。比如说被懂车帝扒出的后防撞钢梁减配,以及参数虚标。乃至于UNIK的麋鹿测试厂商的反应,都显得不那么厚道。我认为一线是可以代表“中国制造”的,而长安的这种做法,让我无法认同。这一点愿意喷你们就喷吧,我还是决定保留意见。

一线:国货之光

其实大部分一线和二线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像是广汽的一些车型,我也经常推荐。如果说一定要有所区别的话,就好像组建一支国家篮球队,我觉得一线是主力,二线是替补。

1、奇瑞:主力控卫。 旗下品牌捷途、星途,两手都能突破,左右开弓。捷途主打低端价位,物美价廉。所有1.6T+湿式双离合的动力组合都值得购买。而且捷途质保超长,保10年20万公里,相当良心。星途则是偏高端品牌,之前的星途我并不太看好,主要是因为缺少当家2.0T发动机坐镇,不过现在星途揽月也出来了,各方面表现都堪称上乘,麋鹿测试还摆了UNIK一道。在20万元价位站稳脚跟不是问题。本身旗下的瑞虎系列SUV,都有非常不错的产品力(1.6T当家车型),艾瑞泽系列也都有着不错的销量。

2、红旗:主力中锋 。我知道红旗只是一汽旗下的一个子品牌,一汽下面还有奔腾,还有森雅,不过必须把这个品牌单拿出来,一汽是二线,森雅甚至是三线,不过红旗只能是一线,也必须是一线!它就是中流砥柱,就是天生的豪华品牌。国产品牌目前的技术、产品力已经完全不属于合资了,但是品牌向上还存在很大阻力,消费者的认知短时间还难以改变。不过红旗有这个天然优势,天生的身高臂长,你不用管车怎么样,从红旗H9上下来,谁也不能说你没面子。

4、长城:主力大前锋 。长城哈弗,包括高端品牌WEY,只有SUV,没有轿车。就如同四号位一样,就是守护内线,争抢篮板——得篮板者得天下!在 汽车 市场上,则是得SUV者得天下!早期,长城就凭着一款H6打天下,而现在,长城的柠檬平台,发动机、9速湿式双离合,都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水平。不过现在比较令人担心的是,它在氢能源领域投入了太多精力,这一步走错,恐怕要失掉先机。

5、比亚迪:明星级分位 。国产品牌如果说一线里的格局,我觉得是一超多强,这一“超”,无疑就是比亚迪。如果说其他一线品牌都有世界级水平,面对国际车企丝毫不虚的话,那么比亚迪是真正那个可以让他们瑟瑟发抖的家伙。早在2018年,比亚迪唐二代上市的时候,大众总裁就已经急不可耐的跑到上海来试驾,结果超速被拍了下来,免费给比亚迪做了一波广告。

这是一个值得让大众这样的对手都详细研究的“重点人”,现如今,汉DM,在50万级别里没有对手!秦Plus DMi,对合资A级轿车就是降维打击,号称燃油轿车颠覆者。比亚迪凭一己之力,改变了世界 汽车 市场的格局,敲响了燃油车的丧钟。

是不是觉得过誉了?你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比亚迪比你想象的还强,你想想,为什么丰田要和比亚迪合资建厂,为什么奔驰要和比亚迪一起成立“腾势”这个品牌?

总结起来,国产品牌普遍都有更高的性价比,甚至不谈价格,同级别的质量、性能也都要优于合资。只是我们队国产品牌的认知还需要时间来转变,很多人的思维还都停留在十年前,认为国产车不行——真的不一样了。就像比亚迪的秦Plus DM-i,不谈售价,合资车里有一款比它省油的吗?没有!这其实就是国产车强大的最好证明。

现在的 汽车 企业基本的技术都掌握的差不多,国产品牌已经能和合资品牌一较高低了,甚至比合资品牌做的还要好,而且在价格方面更亲民,老百姓都能消费的起。 奇瑞,比亚迪,吉利,长城,红旗,传祺,长安,力帆,这都是不错的国产自主品牌。

奇瑞在发动机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这不用多说,在欧洲都有很好的评价,包括国产路虎和捷豹都在使用。

吉利在收购沃尔沃以后,大量引用了沃尔沃的技术,使自己的品牌更上了一个档次,其是帝豪的成长,这两三年不管是销量和品质都显著的提高,使自己的品牌更上了一个档次。

比亚迪 汽车 在新能源方面一直是国内的佼佼者,尤其是电动 汽车 在欧州,北美州,南美洲和欧洲都有不错的销量,已被国际上认可,有的已经建有新能源 汽车 生产基地,比亚迪 汽车 在老百姓眼里可是素有“小钢炮”的爱称,可想而知比亚迪 汽车 的质量有多好。

广汽传祺这两年的销量可是有目共睹的,GS4的月销量一直徘徊在3万辆左右,之后推出了GS8,被消费者认为是国产车里最能和汉兰达叫板的车型,销量也一路看涨,今年又隆重推出GS7,我想期待它上市的消费者都楚楚欲动呢!

长城品牌的 汽车 ,我更不用多说,单从一款h6就知道它的火爆程度了,在所有自主品牌中目前还没有哪款车型的销量能超越它了,今年长城又推出了新的品牌 汽车 WEY ,更是奠定了长城打造高端 汽车 品牌的决心,现在以上市半年多,从销量来看还是比较可观的。 这些年来,我们自主品牌的 汽车 企业无论在研发和设计方面都做出很大的努力,从大街上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 汽车 上已经看到了成效,甚至在国际上也有了立足之地。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自主品牌 汽车 ,支持咱们自己的东西,让更多的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如今适合购买的国产品牌有很多,如长安、长城、吉利、荣威、传祺等品牌,无论从车型上还是品牌影响力上都有了很好的提升。如果让我在这些品牌中推荐的话,我想我会推荐长城、长安、荣威这三个品牌,因为这三个品牌各有特色,都代表了如今自主品牌的最高水平。

首先在SUV车型上,我想不用我多说,长城旗下的哈弗必定是国人的优先。作为SUV领导者,哈弗在SUV领域展现出来的实力确实让其它品牌望尘莫及。首先是哈弗H6,作为自主品牌最成功的车型,不仅拉低了合资SUV的价格,更让国人爱上了城市SUV。另外哈弗H8、H9作为国内首款冲高的SUV车型,在展现自主实力的同时让自主品牌看高到冲高的希望。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长城高端品牌WEY,更是冲破了自主品牌的天花板,成功杀进了合资SUV的红海领地。

说完长城我们来看下长安 汽车 ,连续9年获得自主品牌销量王想必其自身实力也不用多说。和长城不同的是,长安不仅在SUV领域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轿车领域里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另外在新能源和无人驾驶领域上,长安 汽车 也展现了自身的实力。相比于长城和长安 汽车 ,荣威则展现了自主品牌发展的另一方向-互联网 汽车 。在与阿里巴巴合作之后,荣威在互联网造车上领跑了整个自主品牌,甚至成为了自主品牌对合资品牌弯道超车最成功的车企。

总的来说,如今值得购买的自主品牌很多,而且相比合资品牌性价比更好。对于想购买自主品牌的消费者来说,完全可以入手。

现在国产品牌发展的的也都挺好的,可选性也比较多,从五万到十万再到二三十万都有不错的产品代表:

1.五六万建议奇瑞的艾瑞泽5,皮实耐用;

2.六到十万的话好像国产轿车少,可以考虑考虑小型suv,比如长安的cs55啊、奇瑞的瑞虎7啊、吉利gs啊,销量都挺好;

3.十万以上绝对是国产的suv了,竞争激烈,瑞虎8、cs75、长城的神车哈弗h6、奇瑞的捷途、还有个长城新出的大狗啊、坦克啊,太多了;

4.二十万国产就是全尺寸suv,cs95、哈弗h9、红旗的h7、h9轿车,比亚迪的王朝新能源基本也都在二十万以上价位;

关键还是看个人使用需求,现在国产车的品控比以前要强很多,不考虑贬值自用的话挺不错。

要是你不考虑合资品牌,单纯在国产品牌里选车的话,启辰就是最值得购买的车。虽然这车牌名的影响力不太大,很多人甚至还不熟悉它,路上见的也不多,但是用过的人都认为它是一部好车。名上说是国产,其实“三大件“皆出自日产,只是国产“套个壳”而已。实践证明"启辰“大多车型省油不易坏,安全操控方面与合资车无异,价格还低,性价比较高,谁用谁知道。

都可以,感觉看个人的需求了,个人感觉除了舒适度和发动机功率油耗,自动变速箱匹配外,区别不大,对于要求不高的,国产车也是很好的选择。毕竟我一个朋友07年买的众泰2008,截止去年,跑了26万公里了,大小毛病都没有。还有个朋友,09年的比亚迪F3,现在还好好的,正常保养,没有修过。不是托,勿喷。个人观点!

国产车不是不好,国产车的4S店太黑,首付买车第一必须买两年的保险大概9千左右第二 汽车 装具大概3500。第三手续费2000。第四上牌费3500。还有一些4S店给装定位仪需要2000。全款和首付相差10000左右,国人坑国人,

整合,整合,加强合作,提升品质,提高技术,取长补短,认真听取,改进,实践中暴露出来的缺点,别在互相攻击。为外资做了嫁衣。国家层面,加强监控力度,奖罚分明,促进国产不断进取。严管,严控,逼着国产强大!实行淘汰制,车企要精,不要多!

不得不说国产车实力很雄厚,大大小小的 汽车 品牌不下十五六个,但能冲到前面的只有那几个优秀的。我们按照技术储备、产品力、品牌号召力以及销量等,把 汽车 品牌划分为一二三线,一线品牌是国货之光,技术水平超越合资品牌,旗下大部分车型都值得购买,二线品牌高不成低不就,技术水平接近同级别合资车,但在国产行列里品牌号召力略微逊色,属于可以买,但不极力推荐,三线品牌奄奄一息,也许你买了之后,发现它并不是差生,但我并不推荐。

这些国产三线品牌,不推荐也不能碰

拼装车企: 汽车 无非就是四个轱辘能跑,整车配置汽配城都有售,尊崇拿来主义,没有自己任何拿手技术,先建立个所谓的 汽车 品牌,然后在这边去买个发动机,那边去买个变速箱,凑足三大件之后,自己在设计个车身外观,形成家族化设计语言,最后再去一些不入流的配件厂整个高配置,就成为了自己造的国产车,更感觉像乐高销售在打造自己的王国。

这类三线品牌它们有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发动机都来自于三菱,早期长城也用过,按理说国外向来就对国内技术封锁,发动机作为 汽车 三大件重中之重,别人为什么又会卖给你呢?其实这中间的关系较为复杂,话说当年克莱斯勒有三菱股份,后来被奔驰收购了,而奔驰又看不起这类不入流的发动机,自己造的都是豪车,自己用不上不说,闲置起来还有点浪费,觉得就算卖给中国人,也影响不到我奔驰,后来才有三菱愿意把发动机卖进来,最后让众泰、东南、猎豹、东风等车企捡了便宜。

不看好新势力造车:近段时间连小米都开始宣布要造车了,我觉得现在的 汽车 行业门槛太低了,拿着互联网技术,抱着PPT就开始干,仿佛成了只要有钱就能入局的场面。就目前在芸芸众生的国产新势力 汽车 品牌中,能够维持较高地位及水平的不多,但举步艰难的品牌不在少数,月销不过百成了常态,常年都处于亏损状态,说不定那天崩盘了,连哭的地方都找不到。就我个人而言,这些新势力电车品牌,都不值得推荐,除非能够承诺终身电芯质保。

销量太差还找不到4S店的品牌:譬如中华、力帆、江淮、海马等,其实海马在前几年水平还真不差,在我们当地甚至与吉利都有一拼,自己有技术、有发动机,生产配套体系完善,可惜在国产奋力追赶的时候落跑了,站在风口没被吹起来,现在的销量一言难尽,在我们当地连4S店都撤了。还有像江淮这样的民族车企,技术与三大件都有,并且都是自主研发,还被多次评选为“中国心”十佳发动机,但其结果与海马几乎相似,没口碑、没品牌影响力、销量起不来,在我们当地也见得不多。而像中华傍着宝马多年,推着跑也没赶上风口。

二线品牌可以买,但并不是最优选择

相比三线品牌的低门槛,二线品牌就要显得有技术含量得多,在众多车企中至少能保证有立足之地。像上汽荣威、名爵这样的实力车企,其产品与技术没有任何问题,性价比也很高,能够很好地迎合国内消费者的口碑与审美,像名爵甚至还有些许合资血统,对于年轻人来说无论是动力还是面子都有,但除了某些车型匹配的干式双离合以外,其它的都还可以。

还有广汽传祺,无论是产品力还是技术储备都是有的,并且在同价位中性价比也还不错,像GS4、GS5、GS3都是畅销车型,GS4上市之初甚至把神车哈弗H6都拉下马来,而旗下高端车型GS8、M8搭载的第三代2.0T发动机,匹配6AT变速箱,其技术与调校相当有水准,十七八万的售价,却不输40万级别的性能。只是因为当年急于求成,爆出系列“质量门”后,口碑一落千丈,品牌号召力摔得七零八落,就个人而言,广汽传祺的实力不输任何二线品牌,冲向一线只欠品牌认可度。

而除了上述车型以外,奇瑞在我心中被归为一二线的分水岭,我相信有很多人不同意我的看法,无论是技术储备、三大件还是产品实力上,奇瑞都可以说是国产品牌中能扛大旗的,直接说是一线都不为过,确实奇瑞的含金量不比任何品牌差,甚至赶超合资,但我也是各抒己见罢了,就竞争力、品牌号召力上距一线我觉得还是有一步之差。

一线是自主品牌的闪光点

长安: 旗下品牌及车型覆盖面积广,长安欧尚主攻低端价位,配置齐全空间大,用的同样是蓝鲸1.5T发动机,3年或10万公里的整车质保,虽不是同价位车型中最长,但其品质相当可靠。长安CS系列主攻中端价位,在轿车与SUV领域均取得不错的成绩,销量更是层层递增,而长安UNI系列起初我并不看好,但直到UNIK出来以后,我改变了这个看法,各方面表现都十分符合国人需求,虽然在近期麋鹿测试中小有瑕疵,但我认为后期经过调校后,2.0T加8AT的动力组合坐镇,在17-20万这个价位中站稳脚跟是没问题的。

吉利: 自从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就像留学归来的博士,整个品牌仿佛就戴上了光环,其实起初吉利并没有完全获得沃尔沃技术,只是拥有股权,久而久之,吉利逐渐地渗透学习了先进的管理经验,部分技术等,然后有了现在最强2.0T发动机的星瑞、星越,拥有合资光环的领克等等,在技术、品牌号召力、实力等方面都有很强的突破,但领克热衷于三缸这点就不值得推荐,虽然做的确实也没毛病,但三缸始终是心底里的坎,翻不过去。

长城: 长城这个 汽车 品牌说实话,在我高中以前我只知道皮卡有这么一款车是长城的,但近几年弯道式的发展长城不仅限于皮卡了,中低端品牌长城哈弗,高端品牌长城WEY,全都是SUV,旗下没有轿车业务,这应该就是“专注”,正如哈弗口号“SUV领导者”,早期哈弗凭借空间、动力、价格、配置等优势一把抓住国人心口,在SUV领域取得重要地位,前面也说过,早期长城用的也还是三菱发动机,而如今在全新柠檬平台下,三大件都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平,并且在人工智能等方面都有重大举措,不过让人担忧的是,长城在新能源领域过度投入,恐怕会适得其反。

比亚迪: 早期的比亚迪在燃油领域上算不上一线水平,但比亚迪格局及眼光都要比其他车企长远,加上比亚迪本身就是以电池起家,所以在新能源纯电领域,它说第一没人敢称第二,包括特斯拉。在如今大力发展新能源的环境下,比亚迪在国际上都能让众多车企瑟瑟发抖。

早在2018年上海浦东机场附近,一辆灰色的比亚迪唐DM因超速罚款200记6分,虽然超速时有发生,再奇怪不过了,但驾驶员却是这件事情的重点,据网友深挖是大众集团的CEO,来上海出席会议,私下找人借了一辆比亚迪唐DM,没想到百公里4.5秒的加速太快没把持住,给比亚迪做了一波意外宣传,不是任何一个车企都有这本事。

在国内向来都不愁销路的德系大众,2018年就已经感受到了危机感,奔驰更是早在几年前就与比亚迪合作成立起“腾势” 汽车 品牌,德系作为 汽车 工业大国,为什么要找比亚迪合作?丰田也找比亚迪合资成立研发公司。现如今比亚迪不再是当年那个被人贬得一文不值得了,汉DM、唐DM等混动车型,在同级别中或50万级别以内没有对手匹敌,而最近上市的秦PLUS DMi更是颠覆了传统 汽车 行业。

总结:对于国产品牌来说,更多的还是以性价比为主,自己造的车就是要适合自己,与合资相比,同级别同质量同价格性能都要高于合资,只是在传统观念里,国产车仿佛还停留在10年前,油耗高、调校差、动力差、品质差的阶段,就认为合资才是最香的,其实回过头来,国产哪一点又比合资差了。我认为国产车不说超越,至少它能和合资平起平坐了,就像吉利长安的2.0T发动机,又比谁差了,贵十几万的沃尔沃不也一样,而比亚迪秦plus DMi,合资中油耗谁能低过它。

国产车也分三六九等的。最好买第一梯队的,长安,吉利,长城。传祺是发展最快的车企,如果继续高速发展很可能超过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