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鹏汽车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经典车型

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_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pdf

ysladmin 2024-06-07
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_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pdf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回答大家关于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北京大
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_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pdf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回答大家关于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

1.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的发展历程

2.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怎么样 知乎

3.林剑鸣的学术专著

4.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的研究概况

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_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pdf

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的书法艺术传统深厚,可谓渊源有自,名家辈出。北大百年,书法实践和理论建设上有着辉煌的历史。北大书法艺术教育必将继承北大的艺术教育传统,从而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强调书法艺术的学术性、文化性,显示其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特色。北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传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敬业精神,将“文化书法”作为办学宗旨,必将极大地推动北大书法艺术教育与研究,为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做其应有的贡献。

       2003年11月8日,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成立,接续了五四时期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书法文化理念。六年来,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依托北京大学深厚历史积淀和雄厚文化资源, 致力于拓展“文化书法”的理论内涵,不断进行书法文化实践,注重东方话语的跨文化国际眼光,倡导在“走近经典”、“走进魏晋”的过程中坚持以“守正创新”再创新的书法经典。

       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从文化书法、大学书法、国际书法等角度促进东方书法文化参与当代文化进程,强调书法的文化性、生态性和精神性,致力于人类精神生活的和谐和完善。东方书法文化的推进,不仅将进一步提升东方文化形象和内在精神,同时在面对西方文化的时候,以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而具有了世界性的意义。

       六年来,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全体师生,通过艰苦努力,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通过招收两届书法研究生约130人,办《北大书法》、出版学术著作《北京大学书法所“文化书法”研究教学丛书》7本,出版《北大学术书法研究生书法精品集》20本、召开国际书法会议和举办国际书法展近八次。

       北大书法所迄今为止已经招收了两届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生班。此次展出书法作品100余幅,均从第二届书法研究生班的学员作品中精挑细选而来,其中有些作品已多次赴海内外展出,代表了北大在书法艺术领域探索的新成果;同时展出的还包括原党和国家***李岚清同志、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张海先生等题赠给北大书法所的重要作品。本次展览的作品均收入《北京大学第二届书法研究生班作品集》,并于2009年4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

       北京大学书法所硕士生(书法学方向)培养方案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具有较好的整体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系统掌握美术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并具有本专业方向的专门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及方法,会使用电脑,掌握至少一门外国语,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从事科学研究及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艺术研究机构、博物馆、新闻出版、国家文化艺术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的文化产业等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并可进一步攻读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3 金开诚

       书法艺术专题(选讲) 3 金开诚

       中国书法文化研究 3 王岳川

       书法美学 3 王岳川 高 译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 3 卢永璘

       海外中国书法研究 3 王岳川 课程编号 : 开课学期 : 2004 年一学期 周学时 / 总学时 : 3 学分 :3

       课程名称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英文名称 :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utline

       教学方式 : 讲授 (金开诚教授) 考试方式 : 开卷或论文写作

       内容提要 :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魅力和生命力;

       教材 :

       自编讲义

       参考书 :

       课程编号 : 开课学期 : 2005 年一学期 周学时 / 总学时 : 3 学分 :3

       课程名称 : 书法艺术专题

       英文名称 : Special topics in Art of Calligraphy

       教学方式 : 讲授(金开诚教授) 考试方式 : 开卷或论文写作

       内容提要 :

       分析所谓的“汉字象形论”

       书法艺术的形式

       书法艺术的内容

       中国书法与文化的内在关系

       教材 :

       自编教材

       参考书 :

       课程编号 : 开课学期 : 2004 年二学期 周学时 / 总学时 : 3 学分 :3

       课程名称 : 中国书法文化研究

       英文名称 : Cultural Studie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教学方式 : 讲授 (王岳川教授) 考试方式 : 开卷或论文写作

       内容提要 :

       本科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

       书法艺术源流论,

       书法文化美学论,

       书法文化对话论。

       中国书法的文化研究。

       主要通过对中国书法与文化的关系,中国书法的文化魅力的讨论,弄清 中国书法艺术基本源流和内容、书法文化美学精神和审美魅力,以及全球化中中国书法文化输出等问题。《中国书法文化》一课注重在新世纪的文化语境中,以中国书法与西方艺术进行“差异性”、“多元性”对话,达到多元互补、和而不同,在“阐释文化中国”中力求减低“文化误读”。

       教材 :

       王岳川著《中国书法文化精神》,韩国汉城新星出版社 2002 年版。

       参考书 :

       金开诚、王岳川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课程编号 : 开课学期 : 2005 年二学期 周学时 / 总学时 : 3 学分 :3

       课程名称 : 书法美学

       英文名称 : Calligraphy Aesthetics

       教学方式 : 讲授(王岳川教授、高译副教授) 考试方式 : 开卷或论文写作

       内容提要 :

       本课程主要从书法美学的本质,书法美学的美感,书法美学的艺术特征,书法美学的当代意义等方面入手,分析传统书法美学、现代书法美学、和后现代书法美学的断裂与联系,从而从深层次上把握书法艺术的审美本质。

       教材 :

       金开诚、王岳川著《书法艺术美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5 年版。

       参考书 :

       叶秀山著《书法美学引论》北京 ∶ 宝文堂书店 1987

       金学智著《中国书法美学》南京 ∶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4

       课程编号 : 开课学期 : 2004 年一学期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分 :

       课程名称 :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

       英文名称 : Chinese Ancient Calligraphy Theories

       教学方式 : 讲授 ( 卢永璘教授 ) 考试方式 : 开卷或论文写作

       内容提要 :

       中国传统的书法理论资料丰富而又驳杂。本课程拟撷取其中的精华内容进行解析,上自汉代,下迄晚清,厘为六章,章若干节。力求阐明各时代重要书法论著的理论特点,以及它们之间承传嬗变的大致经络;并适当联系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和现当代书界、文坛现象,作对比性、反思性的探究。

       教材 :

       自编讲义

       参考教材 :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课程编号 : 开课学期 : 200 一学期 周学时 / 总学时 : 3 学分 : 3

       课程名称 : 海外中国书法研究

       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硕士生(书法学方向)

       英文名称 : Oversea Studies in Chinese Calligraphy

       教学方式 : 讲授(王岳川教授) 考试方式 : 开卷或论文写作

       内容提要 :

       西方对中国书法的研究

       东方各国对书法的研究

       中国书法文化与海外华人书法

       全球化背景中的中国当代书法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书法前景

       中国形象与中国书法文化

       发现东方与中国文化输出

       教材 :

       自编教材

       参考书 :

       王岳川著 《中国书法文化精神》,韩国汉城 2002 年版。

       王岳川著《发现东方》,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 年版。

       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机构设置

       顾 问: 季羡林 任继愈 饶宗颐 文怀沙 沈 鹏 欧阳中石 苏立文 张 海

       所 长: 金开诚

       副 所 长: 王岳川

       北 大教 授: 金开诚 陈玉龙 杨 辛 程郁缀 王岳川 卢永璘 高 译(副教授)

       客座研究员: 覃志刚 李学勤 刘正成 曾来德 张旭光 曹宝麟 王家新 徐 寒

       邹 涛 叶 欣 胡秋萍 刘 墨 樽本树村 高木圣雨 西岛慎一

       权昌伦 李敦兴 金炳基 李钟淑

       办公室主任: 牛耕耘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怎么样 知乎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于1997年4月宣告成立,这标志着北大艺术教育和艺术学研究在北大揭开了一页新的历史篇章。

       艺术学系设四个教研室: 艺术学教研室、美术学教研室、音乐学教研室、影视学教研室。 设有四个研究所:文化产业研究所、书法研究所、京昆艺术研究所、戏剧研究所、电视研究中心等。

       艺术学系还设有数字影像实验室、苹果电脑实验室和图书音像资料室。目前,艺术学系建设成一座较大规模的图书音像资料馆,国内最大的数字**研究资料库。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还负责管理和辅导北京大学学生艺术团的工作。北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学生合唱团、学生管弦乐团、学生舞蹈团、学生民乐团等,近年来曾多次应邀出访美国、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艺术学习将努力把北京大学艺术团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声誉的大学生艺术团体,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并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艺术学系还先后聘请一批海内外著名的学者和艺术家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北大艺术学系致力于以下互相联系的四项目标:一, 向全体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使他们具有较丰富的艺术知识,同时具有较高的趣味、格调和鉴赏力,从而成为有相当艺术修养的人才;

       二, 培养一批艺术教育、艺术评论、艺术实践和艺术研究的专门人才(包括一批艺术研究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应在理论基础、专业训练、综合素质等三个方面都达到较高要求;

       三, 积极组织基础艺术理论、各门类艺术、比较艺术和美育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国际水准和中国特色的艺术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 通过面向社会的艺术教育、艺术评论,以及在艺术产业、艺术科技、广告产业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最快将于年内成立,初期计划包括美术系、音乐系、影视艺术系、文化管理系四个系和戏剧研究所、书法艺术研究所、影视研究所等。

       现有专业:本科(影视编导、艺术学、音乐学、文化艺术管理)

       硕士(艺术学、**学、美术学)

       艺术硕士(MFA)

       博士(艺术学)

       可预计即将开设:本科(音乐表演、艺术设计)

       硕士(戏剧戏曲学、设计艺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

       博士(**学、 广播电视艺术学)

       目前,艺术学院有**学博士生导师1名:彭吉象 [教授],硕士生导师5名.影视学教研室 (主任:陈旭光 教授) 陈旭光 [教授] 俞 虹 [教授] 李道新 [副教授] 陈 宇 [副教授] 邱章红 [讲师] 陈宇[讲师]

       彭吉象 教授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书记 副系主任

       博士研究生指导导师

       学术职务: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国高教美育研究常务副会长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分会副会长

       中国高教影视学会副会长

       开设主要课程:

       艺术概论、影视鉴赏、中国艺术精神、

       美学原理、影视美学

       当前主要工作领域:

       1. 主编"影视艺术丛书"(首批共10本),其中包括本人撰写的《影视美学》(35万字),以及由国内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撰写的《影视社会学》,《影视心理学》,《影视文化学》,《影视语言学》,《影视批评学》,《影视艺术传播学》等,此套丛书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末开始陆续出版.

       2. 研究课题《艺术学原理》拟在本人原来主编的《中国艺术学》(80万字)与《艺术学概论》(30万字)的基础上,努力用现代观念来阐述中国艺术传统理论,运用打通学科、打通中西、打通古今的研究方法来进行。

       3. 承担中央电视台研究课题“电视综艺节目研究”。

       4.本人目前正在同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组织一套影视艺术译丛,其中包括本人带领2000级影视专业研究生共同翻译的〈Film Art >(第五版),该书是美国著名大学均采用的**教材,而且是美国影视专业学生必修课的指定教科书。该书将于2001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发行的还将有另外两本著作《**文化》、《**简史》等。

       研究课题:

       1. 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艺术学》,本人为课题负责人。该项目在"八五"期间全国艺术科研10个重点项目中名列第二位,研究成果为《中国艺术学》,本人主编,5位教授共同撰写,历时5年完成,共80万字。

       2 .中央电视台研究课题《电视综艺节目研究》。

       主要学术获奖情况:

       1 .《中国艺术学》(本人主编,高教出版社于97年12月出版,80万字)1998年获"中国图书奖";1999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1999年获全国文科最高奖,即第一届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成果二等奖。

       2 .《影视鉴赏》(本人主编,高教出版社98年7月出版,30万字)1998年被列为国家级"九五"重点教材。1998年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普通高校美育与艺术教育重点教材(共四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岚清同志为这套重点教材写序,倡导高校普及美育与艺术教育。1999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第一批重点教材(共41本)之一。2001年先后被北京市评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3.《**银幕世界的魅力》(北大出版社1991年版)和《艺术学概论》(北大出版社1994年版)分别获得北京大学第四届与第六届科研成果奖。

       主要学术著作:

       1. 《中国艺术学》,主编,高教出版社97年12月出版,80万字。

       2. 《影视鉴赏》,主编,高教出版社98年7月出版,30万字。

       3. 《**银幕世界的魅力》,彭吉象著,北大出版社91年版,25万字。

       4.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著,高教出版社2002年版,35万字。

       5. 《影视美学》,彭吉象著,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35万字。

       主要学术论文:

       1. 《散文诗**的美学特色》,载《**艺术》,1985年第7期

       2. 《惊险片段的美学追求》,载《当代**》1988年第3期

       3. 《走向跨文化研究的比较艺术学》,载《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

       4. 《中国戏曲与日本能乐美学特性比较略论》,载《文艺研究》2000年第4期

       5. 《跨文化交流中的华语**》,载《**艺术》2000年第1期,《北京日报》2001年2月18日转载摘要,《新华文摘》2001年第5期转载

       6.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影视艺术》,载《现代传播》2001年第2期

       7. 《中华民族影视艺术与WTO》,载《**创作》2001年第3期

       李道新 副教授 博士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指导导师

       开设主要课程:

       中国**史、中国**批评

       主要研究领域:

       中国**史、中国**批评、中国**文化、中国**传播

       主要学术获奖情况:

       《中国**批评史(1897-2000)》(中国**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64万字)2004年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主要教学获奖情况:

       2003年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

       主要学术著作(均为独立署名):

       1. 《中国**文化史(1905-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71万字。

       2. 《中国**的史学建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27万字。

       3. 《中国**批评史(1897-2000)》,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64万字。

       4. 《影视批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4万字。

       5. 《中国**史(1937-1945)》,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3万字。

       6. 《波德莱尔是怎样读书写作的》,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34万字。

       主要学术论文(均为独立署名):

       1. 《消费逻辑的建立与贺岁**的进路》,《文艺研究》2005年第5期。

       2. 《以光影追寻光明——沈浮早期**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2005年第3期。

       3. 《沦陷时期的上海**与中国**的历史叙述》,《北京**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4. 《建构中国**文化史》《当代**》2005年第1期。

       5. 《意识形态氛围与中国恐怖**的不可预期》,《**新作》2004年第5期。

       6. 《**学术:无人喝彩的尴尬与渴望超越的焦虑》,《中华读书报》2004年8月11日。

       7. 《**启蒙与启蒙**--郑正秋**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2004年第2期。

       8. 《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上、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3期(连载)。

       9. 《新中国喜剧**的历史境遇及其观念转型》,《**艺术》2003年第6期。

       10. 《女性意识及其艰难浮现--影片<跆拳道>文化阐释》,《当代**》2003年第6期。

       11. 《市场经济呼唤重构中国**类型生态》(记者专访),《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26日。

       12. 《从中国**的类型传统看当前中国**的发展机缘》,《文艺报》2003年7月17日。

       13. 《心灵探询与价值重建--影片<和你在一起>的文化读解》,《当代**》2003年第2期。

       14. 《中国早期**史:类型研究的引入与垦拓》,《北京**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5. 《第四代导演的历史意识及其在中国**史上的独特地位》(上、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3年第1期、2002年第6期(连载)。

       16. 《为生而死与向死而生--对侯孝贤影片<童年往事>的一种读解》,《**新作》2002年第6期。

       17. 《中国早期**里的父亲形象及其文化含义》,《**艺术》2002年第6期。

       18. 《物恋悲剧与生存困境--影片<寻枪>的文化读解》,《**艺术》2002年第3期。

       19. 《历史·文化与个体·尘世--夏钢影片<玻璃是透明的>评析》,《当代**》2002年第1期。

       20. 《好莱坞**在中国的独特处境及历史命运》,《当代**》2001年第6期。

       21. 《中国**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北京**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2. 《王家卫**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2001年第3期。

       23. 《选择与坚持:早期现实主义**批评》,《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第1期。

       24. 《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歌唱片》,《当代**》2000年第6期。

       25. 《**理论与**史视野里的中国**批评》,《北京**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6. 《中国早期**里的都市形象及其文化含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6期。

       27. 《当代中国**:现实主义50年》(上、下),《**艺术》1999年第5、6期(连载)。

       28. 《建构中国**批评史》,《**艺术》1998年第4期。

林剑鸣的学术专著

       该丛书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理系本科生的基础课教材,这一教材系列,将在几十年来几代教师,特别是在北京大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力求深入浅出、删繁就简,以适于全国大多数院校的物理系使用。它既吸收以往经典的物理教材的精华,尽可能系统地、完整地、准确地讲解有关的物理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同时又注入科技发展的新观点和方法,介绍物理学的现代发展,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还能了解本学科的前沿课题和研究动向,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第二个层次是研究生教材、研究生教学参考书和专题学术著作。这一系列将集中于一些发展迅速、已有开拓性进展、国际上活跃的学科方向和专题,介绍该学科方向的基本内容,力求充分反映该学科方向国内外前沿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学术专著首先着眼于物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然后再扩展到与物理学紧密相关的交叉学科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的研究概况

       1.《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983年再版(1982年获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秦国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985年再版。

       3.《中国古代史》(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简犊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台湾谷风出版社1987年版。

       5.《秦汉社会文明》(合著),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台湾谷风出版社1990年版,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再版。

       6.《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8.《法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9.《秦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版。

       10.《秦汉简史》(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吕不韦传》,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新编秦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版。

       13.《秦汉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版。

       14.《长江文化史》(合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学术论文及其他学术文章

       1.《批判〈中国田赋史〉》,《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8年第3期。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究竟何时形成》,《学术月刊》1963年第3期。

       3.《怎样看待农民战争的“伪降”》,《人民日报》1964年8月19日。

       4.《略论社文秀之死》,《历史教学》1964年。

       5.《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漆的发现和利用》,《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第1期。

       6.《秦人早期历史探索》,《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1期。

       7.《试论商勒变法成功的原因》,《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2期。

       8.《井田和爰田》,《人文杂志》1979年第1期。

       9.《从云梦秦简看秦代的法律制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3期。

       10.《秦国封建社会各阶级分析——读〈睡虎地秦墓竹简〉札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2期。

       11.《“隶臣妾”辨》,《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2期。

       12.《日本僧人灵仙对中国佛典翻译的贡献》,《史学月刊》1980年第2期。

       13.(秦国华阳夫人考),(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2期。

       14.《悼念陈直教授》,《考古》1980年第5期。

       15.《秦公钟、铸铭文释读中的一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6期。

       16.《论秦穆公》(合作),《考占与文物》1980年第6期。

       17.《古代法制杂谈》,《随笔》1980年第11期。

       18.《秦起源于东方和西迁情况初探》,《求索》1981年第4期。

       19.《萧将军瓦和前将军萧望之》,《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

       20.《秦国奴隶制社会形态的特点》,《中国古史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秦汉史论丛)第1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1.《秦代法律制度初探》,《法律史论丛》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22.《汉甘泉宫瓦当文字考释》,《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4期。

       23.《秦汉史研究综述》,《中国历史学年鉴1981》,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4.《论汉代“奴婢”不是奴隶》,《学术月刊》1982年第3期。

       25.(周公东征与嬴姓西迁),《文史知识》1982年第11期。

       26.《支那称谓问题》,《人文杂志》1982年第3期。

       27.《论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的地位》,《人文杂志》1982年第5期。

       28.《春秋时期秦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先秦史论文集》,人文杂志专刊,1982年。

       29.《青川秦墓木牍内容探讨》,《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6期。

       30.《陈直传》,《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1.《秦代官爵制度变化的奥秘》,《光明日报》1983年5月25日;《〈史学〉论文选》(光明日报专刊丛书,光明日报社1984年版)。

       32.《从云梦秦简看秦代的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史论文选》(第一分册),北京政法学院法制史教研室。

       33.《汉代法律管窥》,《中国古代史论丛》1983年第1辑,福建人民出版社。

       34.《怎样看待农民战争中的“伪降”》(合作),《关于李秀成评价问题参考资料》,辽宁省社会科学学会、辽宁省历史学会。

       35.《秦代中央官制简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36.《秦汉时代的丞相和御史(居延汉简解读笔记)》,《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37.《“隶臣妾”并非奴隶》,《历史论丛》,齐鲁书社1983年版。

       38.《秦汉时代的市政》,《历史教学问题》1983年第5期。

       39.《1983年秦汉史研究概况》,《光明日报》1984年3月21日。

       40.《秦汉史研究综述》,《中国历史学年鉴1984》,人民出版社版社1984年版。

       41.《中国历史的魁力》,《中国历史教学参考》1984年第2期。

       42.《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产生的两条途径》,《历史研究》1984年第4期(1985年获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43.《秦佣发式和阴阳五行》,《文博》1984年第3期。

       44.《怎样学习秦汉史》,《怎样学习中国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5.《怎样理解文明这个概念》,《人文杂志》1984年第3期。

       46.《秦汉文明发展的特点》,《学习月刊》1984年第10期。

       47.《研究古代史亦应重视信息》,《光明日报》1984年10月10日。

       48.《理财家桑弘羊》,《天水师专学报》1984年第6期。

       49.《秦涌之谜》,《文博》1985年第1期。

       50.《张汤评传》,《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

       51.《秦尚水德无可置疑》,《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2期。

       52.《三辨“隶臣妾”:兼谈历史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学术月刊》1985年第9期。

       53.《刘向》,《中国史学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4.《范晔》,《中国史学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5.《日本学者对中国简牍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12期。

       56.《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研究生能力培养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57.《写在竹片木板上的历史资料——介绍我国秦汉简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86年第1期。

       58.《历史的经验与现行的政策——兼论〈论秦的兴亡及其知识分子政策〉》,《社会科学评论》1986年第1期。

       59.《秦涌主题何处觅:〈秦涌之谜〉之二》,《文博》1986年第2期。

       60.《〈三国演义〉中丰富生动的情节都是虚构的吗?》,《文史知识》1986年第4期。

       61.《日书:秦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合作),《文博》1986年第5期。

       62.《中国出士简研究近况》,《史滴》第7号(日本早稻田大学1986年)。

       63.《西安古代军阵研究》,China Daily Jan.26,1987。

       64.《〈居延汉简研究〉评价》,《光明日报》1987年3月4日。

       65.《从秦人价值观看秦文化的特点》,《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

       66.《汉唐寺院经济研究的精华:介绍何兹全主编〈五十年来汉唐寺院经济研究〉》,《光明日报》1987年7月22日。

       67.《评〈五十年来汉唐寺院经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68.《以君主意志为法权的秦法》,《学术月刊》1987年第2期。

       69.《如何学好秦汉史》,《中外历史》1987年第3期。

       70.《如何理解“文明”与“文化”的概念》,《光明日报》1987年7月14日。

       71.《陈直(居延汉简研究)评介:兼谈历史研究的方法》,《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72.《中国秦汉史研究近况と展望》,[日本]《古代文化》1988年第2期。

       73.《秦人的开拓精神和秦国的开放改革》,《陕西日报》1988年5月11 日。

       74.《秦人观与中国的统一》,《人文杂志》1988年第2期。

       75.《曲径通幽处,高楼望路时:评价当前简牍〈日书〉研究状况》,《文博》1988年第3期。

       76.《秦陵墓上石刻探微》(合作),《宝鸡师院学报》1988年第2期;《秦始皇陵兵马涌博物馆论文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7.《秦赵同源新证》,《河北学刊》1988年第3期。

       78.《国家与社会的统———与唐德刚教授隔洋对话》,(社会科学评论)1988年第4期。

       79.《涌魂惊窘宇,歌舞颂强秦——评舞剧〈秦涌魂〉》,《西安戏剧》1988年第1期。

       80.《汉长安城的未央宫》,《旅游博览》1988年第2期。

       81.《〈中国版刻综录〉简介》,《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总第197期(1988年 9月)。

       82.《秦涌的价值》,《秦陵秦诵研究动态》1989年第1期。

       83.《秦佣效应和秦文化的整合》,《文博》1989年第4期。

       84.《西汉时代生产关系的特点》,《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2期。

       85.《秦王朝统一后的社会各阶级》,《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2期。

       86.《中国人学者によるの[日书]研究の现状》,《史滴》第11号(日本早稻田大学1990年)。

       87.《西汉戊己校尉考》,《历史研究》1990年第2期。

       88.《咸阳古道音尘绝:对秦始皇的评价问题介绍》,《中国历史教学参考》1991年互、2期。

       89.《中国古代官吏的休假制度与婚姻家庭:从〈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说起》,(学术月刊)1991年第2期。

       90.《秦汉政策生活中的神秘主义》,《历史研究》1991年第4期。

       91.《“考察之功”与“独断之学’》,《光明日报》1992年2月26日。

       92.《秦简〈日书〉校补》,《文博》1992年第1期。

       93.《评何兹全教授〈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3期。

       94.《朱雀楼札记》,《秦文化论丛》第2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5.《〈尉缭子〉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研究》,《秦文化论丛》第2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6.《台湾秦汉史学者研究概况》,《秦陵秦佣研究动态》1993年第4期。

       97.《〈睡〉简与〈放〉简〈日书〉比较研究》,《文博》1993年第5期。

       98.《从放马滩〈日书〉(甲种)再论秦文化的特点》,《简帛研究》第1辑,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99.《我的两部〈秦汉史〉》,《深圳特区报》1994年7月9日。

       100.《将我的思想和情感灌注到秦汉史研究中》,《史学家自述》,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101.《求长生而致短命——秦始皇死因考》(合作),《秦文化论丛》第3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2.《秦始皇的恚恨》,《人文杂志》1994年第3期。

       103.《秦始皇会稽刻石辨析》,《学术月刊》1994年第7期。

       104.《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的历史过程》,《求是学刊》1994年第3期。

       105.《会稽*风考》,《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

       106.《一孔之见,借以续貂》,《秦文化论丛》第4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7.《西汉史研究的又一硕果:〈汉人秘史〉(〈西汉兴亡史〉)序》,《固原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108.《千年难解始皇谜:评〈秦始皇帝评传〉》,(文博)1996年第5期。

       109.《汉乐府〈焦仲卿妻〉的爱情悲剧及中国古代官吏的休假制度),《中国上古秦汉学会通讯》第3期,台北,1997年6月

       80年代唐代文学研究

       (一)80年代唐代文学研究代表性著作

       80年代学术专著具有学术开拓性和坚实性,重要的如《唐代诗人丛考》(傅璇琮 中华书局1980),是80年代初重要的开风气的著作。在唐诗方面,林庚先生以诗人的气质写成的《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是多篇文章的组合,此书内容被人评论是“博大精深的,这不仅因为在那些从各方面论述唐诗艺术成就的长篇论文中有着博大精深的阐释,并有着独特的新颖,就连一些随笔式的短章,那深湛又美妙的艺术分析也是让人咂摸不尽,给人以博而精的审美感受的。”[1](P255)刘开扬著《唐诗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是“学术界结束极左思潮干扰后第一部关于唐诗发展史之研究专著。”[2](P1326)此书沿用高棅的唐诗分期说,继续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期,并以各分期的主要诗人为线索,探讨了他们诗歌的成就及其风貌。在唐诗学研究方面出现了两部同名的著作,是陈伯海著《唐诗学引论》(知识出版社1988)和郭扬著《唐诗学引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陈伯海认为“唐诗的研究也不能停留在资料的堆砌和作家作品论的汇编上,必须进—步去探究这些单个、局部的文学因子之间的贯串线索,藉以把握唐诗的全局。”[3](P3)因此他对唐诗的特质、渊源、流变、体式等方面做了全面的探讨。郭扬著《唐诗学引论》主要梳理了唐诗的一些基本理论概念,论述了唐诗的分期、风格、流派、名家、诗话,还就唐诗的格律、用韵、节奏、声病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此期,唐代文学与佛教的关系也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孙昌武《唐代文学与佛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关注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则开创了文学思想史的著述。唐代的文学编年史也开始在这一时期出现,熊笃《天宝文学编年史》(重庆出版社1986)在这一时期出版。

       唐人小说与笔记方面的著作较少,比较重要的有周勋初《唐语林校证》(周勋初校证 中华书局1986)、(吴志达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唐人传奇》(李宗为 中华书局1985)3本。《唐语林》是一部比较经典的有关唐人的杂事异说之书,而周勋初先生的整理工作精湛严密。此书被人誉为是“《唐语林》整理研究的集大成者” [4](P259)。吴志达在《唐人传奇》一书中,探讨了唐人传奇的名称和渊源、兴起原因、发展概况、内容表现、艺术成就以及它在文学史的地位和影响。李宗为把唐人传奇的发展作了分期,详细介绍了唐人传奇演变的历程和思想艺术特点。

       80年代唐文研究集中在古文运动及其作家当中,出现了10多部高质量的著作,其中以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最有代表性,此书是一部断代文学史。其中很多论述不乏真知灼见,如在讨论“古文运动”的渊源时,批评了那些缺乏历史发展观念的狭隘偏见,认为“从本质上看,‘古文’是文学历史上的新产物,‘古文运动’是对文体和文学散文全面革新的运动。”[5](P4)

       在唐代作家、作品的研究中,李、杜是研究的重点,80年代李白的专著有21本,杜甫有26本之多。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是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此书“无论是篇幅、结构的安排,融评论于描述之中以及纵横比较、综合考察等方法的运用、还是抉隐发微的考证的穿插,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还原和塑造社甫的真实形象。” [6](P136)由于是用小说的笔法写成,此书内容有情节性,是一部很有份量的上乘之作,至今在有关杜甫的传论著作中,无有超越其上者。这一时期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也是研究的重点,代表性成果有《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修订本)(钱仲联编年注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李商隐诗歌集解》(刘学锴、余恕诚 中华书局1989)等著作。

       90年代唐代文学研究

       (二)90年代唐代文学研究代表性著作

       90年代的唐代文学研究则对唐代作家的生平、作品、展开了多方面的考证和讨论。对作家生平考证的杰出著作是傅璇琮主编的《唐才子传校笺》,此书汇集了一批知名专家进行研究,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已越出为《唐才子传》作校笺的职能,而发展成为有唐一代诗人事迹考辨的资料库,在唐诗史料学建设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7](P440);作家评传性质的代表著作是《刘禹锡评传》(卞孝萱、卞敏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和《杜甫评传》(莫砺锋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对作家诗文进行研究的特色成果有《李商隐诗歌研究》(刘学锴 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等;对作家的思想艺术进行研究的有《李白思想艺术探骊 》(葛景春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等10多本;从文化的某个角度揭示唐诗的有《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葛晓音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等。在90年代中期以后,一批著作则从文化的方方面面关注唐诗,有10多部著作,其中如《唐诗美学》(李浩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批从文学流变、或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讨论唐代文学,如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等3部著作。此期值得一提的编写了一批文学编年史,其中由傅璇琮主编,陶敏、李一飞、贾晋华、吴在庆等人参与撰写的《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最有代表性,此书具有开拓性意义,把唐代文学的活动放在广阔的历史和事件的背景下,使人容易“知人论世”,对唐代文学研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90年代唐代文学的古籍整理类成果较多。出现了一批资料性的整理成果,如裴斐、刘善良编著的《李白资料汇编》(金元明清之部)(中华书局1994),汇集了大量有关李白的评说、作品研究、生平事迹之记述与考评,为研究李白提供了方便。而詹瑛主编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是李白研究的集大成者,为新世纪唐代文学中的别集整理开了范例。此期,也出现一批唐人别集的整理著作,有《卢照邻集笺注》(祝尚书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王维集校注》(陈铁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等10多部 ,这些别集的整理工作大都是校释合一性质的,为研究和理解唐人的诗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90年代的唐文研究成果不多,韩理洲在散文方面用力颇深,连续出版了《唐文考辨初编》(韩理州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和《新增千家唐文作者考》(韩理洲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两书。值得一提的是陕西师大教授高海夫主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三秦出版社1998),此书的撰稿人大多是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如阎琦、李浩、杨恩成等人,因此校注集评质量很高,不失为一部解读唐宋八大家文章的有用参考资料。在唐代的骈赋方面,主要有于景祥的《唐宋骈文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和俞纪东的《汉唐赋浅说》(东方出版中心 1999),分别讲到了唐代骈、赋发展的情况。

       90年代的唐人小说文献整理先有王汝涛编校《全唐小说》(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问世,此后李时人编校的《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出版,质量较好。这两部书为唐人小说研究提供了方便的资料。而李剑国编著的《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上、下)(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对两百多种唐五代志怪传奇详加考证,并对每种作品加以品论。此书“不但是一部以书目篇目的叙录为形式的唐五代小说史,又是一部汇集诸家议论的小说断代批评史” [8],治唐五代小说者重要参考书。唐人小说研究论著以程毅中《唐代小说史话》(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和周勋初《唐人笔记小说考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较为著名。而程国赋著《唐代小说嬗变研究》“避开前人探讨已多的话题,从唐传奇作品在后世的嬗变来研究,也别开洞天,弥补了缺憾,填补了一个空白。” [9]

       今天关于“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