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鹏汽车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购车指南

文章内容

挑战者系列电脑_挑战者系列电脑推荐_1

ysladmin 2024-05-28
挑战者系列电脑_挑战者系列电脑推荐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挑战者系列电脑”的理解。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1
挑战者系列电脑_挑战者系列电脑推荐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挑战者系列电脑”的理解。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华为平板电脑matepad11如何使用白板功能

2.amd与英特尔之间的竞争历史详情

3.美利达领航者和公爵还有挑战者的区别

4.100分求电脑配置一套!!!!!!!!

挑战者系列电脑_挑战者系列电脑推荐

华为平板电脑matepad11如何使用白板功能

       打开平板自带的笔记应用找到白板选项即可使用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隶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华为核心三大业务之一。产品全面覆盖手机、个人电脑和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移动宽带终端、家庭终端和终端云。

       将传播的目标受众定义为理想行动派,即具有愿景的挑战者, 积极进取,有梦想有追求,坚信梦想能够通过努力而实现的一群人,希望新技术人人可以享用。

       在产品方面,华为终端坚持精品战略,以差异化创新,勇敢打破看似不可能的各项技术极限,让世界各地更多的人享受到技术进步的喜悦,与全球消费者一起以行践言,

       实现梦想。具体落实在手机产品系列上即是Mate系列的极致科技、P系列的极致时尚、G系列的极致性价比以及Y系列的极致可获得。

       简而言之,华为终端将力争为消费者提供全球最好的产品。

amd与英特尔之间的竞争历史详情

       英国战后坦克的发展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从百人队长开始,到酋长;再到酋长-900

       (伊朗狮);接下来是挑战者-1和挑战者-2。可以说,挑战者-2和酋长的差别,比起豹-2A6和豹-1的差别要小得多。

        从1983年3月第一辆挑战者-1主战坦克装备英国陆军以来,外界对挑战者-1的评价始终不高,主要的诟病集中在火控和机动上,由于挑战者-1的火控系统由酋长式主战坦克改进而来,精密程度以及综合性能均不如M1/豹-II,在历年北约坦克射击竞赛中表现都不理想,首发命中率也不算高。在1987年举行的加拿大“陆军杯”(也称为“银杯奖”)坦克炮射击大赛上,挑战者-1和M1、豹-2同台比武。较量的结果,M1坦克炮的命中率达到94%,豹-2为92%,而挑战者-1仅为75%;每发弹的平均射击时间,M1为9.1秒,豹-2为9.6秒,而挑战者-1则长达12.61秒。两项成绩的比较,挑战者-1坦克差距明显。这使专门训练了数月、打了6585发炮弹的英国皇家轻骑兵团的坦克兵们倍感耻辱。挑战者-1的动力系统可靠性也有问题,加上它过人的战斗全重,机动性不用说自然是比M1和豹-2低了不少。

        和M1A1主战坦克一样,挑战者-1同于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中首度接受战火洗礼。虽然机动表现不如M1A1,但是挑战者-1的火力、防护力可说是毫不逊于前者。英国陆军的主要参战单位是第1装甲师的第7装甲旅(该旅素有沙漠之鼠的称号)和第4机械化步兵旅,共装备157辆挑战者-1主战坦克(另有12辆挑战者-1装甲抢救车参战),担任联军地面攻势中最重要的左翼——横越伊南沙漠,切断伊军朝巴格达撤退的路线,并捕捉伊军装甲部队,尤其是伊军最精锐的共和国卫队。在5月25日,英军第7装甲旅接触伊军两个装甲旅,该师的挑战者-1坦克首度在实战中大显身手,痛击伊军部队。次日第7装甲旅继续朝科威特的首都——科威特市快速挺进,沿路上挑战者-1仍然以压倒性的姿态痛击路上的伊军装甲部队。在这天的战斗中,一辆挑战者-1利用热成像仪,在5100米外解决一辆伊军T-55坦克,这是海湾战争地面战中联军坦克距离最长的一次成功猎杀,将线膛炮的长距离精确度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整个波斯湾战争中,挑战者-1共击毁300多辆伊军各式坦克、装甲车辆,而仅有一辆挑战者-1被击毁。在海湾战争中,英国陆军还进一步强化了挑战者-1的防护能力,包括在车头、炮塔正面加装皇家兵工厂制造的高爆反应装甲,原有的侧裙板也被维克斯公司研制的被动式装甲裙板取代;此外,参战的挑战者-1也配备了皇家兵工厂新研制的L-26型翼稳脱壳穿甲弹(该弹种最初是为新一代挑战者-2坦克设计的,炮弹威力较原有的L-23A1大幅增加)。

        客观的说挑战者-1在海湾战争中的表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海湾战争的地面作战结果并不足以评估某一型坦克的真实作战实力,造成伊军大溃败的因素很多,联军坦克的性能优势只是其中的一方面,甚至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加上被挑战者-1、M1A1坦克击毁的伊军坦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五十年代的老式坦克,双方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以这种一边倒的战场态势和性能形成代差的坦克之间的较量显然并不足以评判挑战者-1坦克的真实性能。

        海湾战争以后,各国军火商纷纷看好中东这个大市场,英国自然也不落后。不过,由于在海湾战争中M1A1的表现更为出色(或者说美国人的宣传攻势做的更到位,广告打的更有效),再加上科威特和沙特对美国心存感激,他们先后订购了大量的M1A2主战坦克(沙特315辆,科威特218辆);而此时,法国的新锐主战坦克勒克莱尔浮出水面,德国也借机推出了豹-2A5/A6主战坦克,并且都获得了订单(阿联酋订购了436辆勒克莱尔坦克和配套的装甲抢救车,在欧洲各国采购新型主战坦克的商战中,瑞典、西班牙、丹麦、奥地利的军方纷纷青睐于德国的豹-2A5/A6坦克,使豹-2坦克几乎成了“欧洲坦克”)。相比之下,英国推出的挑战者-2主战坦克就乏善可陈了,英国只获得阿曼36辆挑战者-2的订单,只相当于人家的一个零头。尽管与挑战者-1相比,挑战者-2已经有了16项重大改进,主要包括:采用L-30型120毫米线膛炮;新型的TN-54型自动变速箱;新型的乔巴姆装甲;新型的火控系统和增强顶部防护的新炮塔等。其中以火控系统的改进最大。这种火控系统是M1A1火控系统的改进型,包括新型火控计算机、稳像式三合一炮长瞄准镜、全电式炮控系统等。也就是说,在火控系统的技术水平上,挑战者-2已经赶上了M1A1和豹-2的水平,如果英国坦克兵拿挑战者-2坦克炮再和M1A1、豹-2比试比试,当不至于陷入窘境。但产品营销是要用数据说话的,维克斯公司无奈之下被迫推出专用于出口的挑战者-2E型主战坦克,以期在国际市场上与美、法、德一较高下。

        ⊙ 挑战者-2E

        挑战者-2E中的“E”为英语单词——出口(EXPORT)的第一个字母,在进行了6年多的研制工作之后,英国维克斯防务系统集团(VDS)已完成挑战者-2E主战坦克最终的生产型。批量生产型的挑战者-2E已于2002年正式驶下生产线。维克斯公司称,最新型号的挑战者-2E采用了目前最新的技术,功能强大,并且还拥有很大的改进潜力,它将成为世界各国已经装备的第三代主战坦克最出色的车型之一。

        国外有关兵器专家研究认为,提高现代主战坦克火炮威力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安装“猎-歼”合一的数字化、网络化车载智能火控系统。以坦克车载火控系统及各种传感器与车辆数据总线直接相联,组成一个车辆信息局域网,由多台分布式的数字化计算机控制,这种指挥仪式的火控系统能实现车长独立昼夜搜索目标,炮长可快速完成自动化全天候操炮作战。事态紧急时,车长甚至可以越过炮长,直接操纵大口径坦克炮射击突然出现的威胁目标,这一功能被称为“猎-歼”合一火控模式。据称,装备了现代化火控系统的主战坦克越野行进间射击首发命中率高达95%,可识别战场上4500米以内的敌军目标,跟踪与射击2500米以内的运动和静止目标,可以弹无虚发。目前美军的M1A2式主战坦克,法国的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德军的豹-2A5/A6型主战坦克,以色列的梅卡瓦-III/IV型主战坦克、日本的90式主战坦克等,均装备了第三代“猎-歼”式指挥仪型车载数字化光电计算机合一的火控系统。

        有关专家认为,现役主战坦克车载火控系统最先进者非英军“挑战者”2E型主战坦克的KXSAEN-3B型指挥仪式火控装置莫属。其车长周视潜望瞄准镜及炮长瞄准镜均装有独立的热像仪和激光测距机。车载中央数据处理计算机能同时运算车长及炮长标定的两组火控数据,当跟踪瞄准第一个目标时,搜索并锁定第二个目标。在第一个目标被消灭后只需按下按钮,炮口即可自动转向攻击第二个目标,待与火控计算机设定的方位重合时便可自动击发,“无间隙”地操纵火炮。如此 挑战者-2E型主战坦克可节省炮长两次标定目标所需的时间,几乎可同时对付两个目标,将射击循环时间降至每2发6秒钟左右,从而达到光机电模式火控系统的极限。这对于生死存亡系于千均一发之际的坦克大拼杀来说,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在信息获取能力方面,挑战者-2E采用了全综合式战场管理系统,可从武器系统或GPS全球导航系统输入导航信息。车长用稳定全景昼夜两用热像仪和带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测距仪与以前相同,但增加了热像仪通道。驾驶员观察系统保留了昼间潜望镜,增加了热像仪。

        早在挑战者-2主战坦克上,就已经装备了一套昼/夜观察/火控系统,挑战者-2E则增强了目标捕获能力,使得对目标的反应速度更快。在挑战者-2E上,车长和炮长各自拥有一套集成化的火控系统,包括有独立的昼夜两用热成像设备和微光夜视仪、对人眼安全的激光测距仪。唯一不同的是车长热像仪是法国生产的SAGEM MVS 580 IRIS顶置式周视昼/夜热成像仪,炮长拥有一个萨杰姆公司的SAVAN-15IRIS顶置式双向稳定成像系统。两套设备均可独立指挥火炮的射击。挑战者-2E在常规情况下是以“猎手-杀手”(通常称之为“猎-歼”)的模式进行作战。在这种模式下,车长可以独立对目标进行选择、测距,等命令下达给炮长的时候,弹道计算已经完成,直接击发就可以了。这样能使火炮的反应速度上一个台阶,据说在试验的时候,挑战者-2E创造了40秒摧毁8个目标的成绩。在紧急情况下,车长可超越炮长直接发射,所以被叫作“杀手-杀手”。

        ⊙ 日尔曼的心脏

        英国坦克对于战术机动性向来不太重视,从百人队长开始,战后英国坦克几乎都比同时代的西方其他国家坦克大一号,但发动机性能却并不出色,其结果是英制坦克的机动性(无论是公路最大速度、最大储备行程还是加速性能等参数)全面落后于西方同代坦克。这个问题在挑战者-1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挑战者-2尽管稍有改善,但仍显落伍,这也是挑战者坦克在争夺国外客户上总是拼不过美国、德国或者法国人的产品。为了扭转出口上的颓势,维克斯公司为挑战者-2E专门从德国引进了大功率的坦克发动机,使挑战者-2E的机动性能大有改观。

        挑战者-2E的动力系统采用了可靠性极高的德国MTU公司的“欧洲动力模块”,该动力模块包括最大输出功率为1.1兆瓦的MTU883 12缸涡轮增压柴油机(横置)、伦克HSWT-295型变速箱(5前3倒)以及液压调整的双销履带。采用欧洲动力模块后,挑战者-2E的单位功率从挑战者-2的14.1千瓦/吨提高到17.6千瓦/吨,公路最大速度从56公里/小时提高到72公里/小时。欧洲动力模块不仅使挑战者-2E的发动机总功率得到提高,而且就动力部分的体积和重量来看,欧洲动力模块也比原来挑战者-2坦克采用的800千瓦动力系统更为紧凑。这样就可以省出更多的空间用于增加燃油携行量,其结果就是挑战者-2E的最大行程达到了550公里。

        挑战者-2E装有第二代液气悬挂系统,驾驶员能够通过一个改进的液气压力控制器,调节车体姿态,其行走部分采用了橡胶缘的负重轮,双销挂胶履带,适合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使用。挑战者-2涉水深为1.07米,挑战者-2E涉水深为2米。这项性能的提高得益于后者在炮塔尾部采用了新的“风箱”型空气进气口,能够将空气直接抽到发动机中。发动机有两台相互独立工作的舱内气泵,当挑战者-2E涉水时,依然能够保持车体的核、化、生三防能力。

        ⊙ 生存与战斗

        挑战者-2E仍然采用120毫米L-30A1线膛炮。目前世界上主要坦克生产国早已转向滑膛炮,英制L-30线膛炮的身管为55倍口径,由于“线膛”限制,它的性能与滑膛炮的代表——德国RH-120 L-55坦克炮存在着不小的差别。火炮威力是坦克炮最基本的一项性能指标。在采用相同技术水准的弹药时,炮口动能大的火炮显然具有更大威力。L-30火炮发射滑动弹带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炮口初速约1530米/秒,炮口动能10兆焦。德制L-44虽然身管长度比L-30短约一米,但滑膛结构使其初速达1650米/秒,炮口动能约10兆焦,与L-30相近。L-55的威力更是有本质提升,初速可达1730米/秒,炮口动能超过13兆焦。

        L-30坦克炮采用分装弹药,限制了其穿甲弹弹芯的最大长度。当前英军装备的120毫米穿甲弹为L-23贫铀弹,弹重6.63公斤,弹芯长500毫米,而同时期的美国M-829/DM-43穿甲弹。弹芯长度已超过700毫米。L-23在2000米距离上的最大穿深约560毫米,勉强与M-829A/DM-43持平,但与新型M-829A3相比,穿甲能力存在显著差距,而为L-55研制的DM-53钨芯穿甲弹穿深已达L-23的1.5倍。L-30炮的劣势明显。此外,身管寿命低是线膛炮的通病。L-11坦克炮的身管寿命仅120发。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英军第7装甲旅在“沙漠风暴”行动前,其编制内约1/3的挑战者坦克就在训练中就打秃了膛线,而必须临时更换炮管。L-30通过采用电渣熔炼、身管单肉自紧等新工艺,将身管寿命提高到约500发,但仍无法与120毫米滑膛炮相比。德制L-55火炮的身管寿命约700发,经美国改进的M-256型火炮寿命达到1000发。

        120毫米线膛炮的改进潜力也无法与120毫米滑膛炮相比。L-30的身管已长达55倍口径,接近坦克炮的倍径极限。使用加长身管的办法提高火炮威力和射程显然行不通了。此外,L-30还面临着另外一个难题:由于采用L-30线膛炮的国家相对较少,新型弹药的研制也相对滞后。到目前为止,120毫米线膛炮的使用国仅有英国、阿曼、约旦、伊朗、印度五家,其中大部分国家还只是火炮的使用国,缺乏研制、生产新型弹药的实力。相比之下,目前正在使用120毫米滑膛炮的国家多达十几个,其中包括德、美、法、意、日、瑞士等工业强国。

        2003年8月,约旦和阿曼决定给现役的挑战者-1坦克换装120毫米滑膛炮,英国方面虽然还没有出台明确的计划,但挑战者最终放弃线膛路线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英国主战坦克一直保持着有英国特色的堡垒式厚重装甲设计,挑战者-2E亦是如此。挑战者-2E拥有比以前更加简洁的外形,车体和炮塔使用一种新的先进装甲技术。这种未被透露名称的新装甲技术主要是采用了新材料,来增强抗破甲弹以及动能弹攻击的防护能力,而且在装甲外层还有低可探测性涂料,可以降低敌方毫米波雷达和红外探测器的作用距离,有效降低被导弹命中的概率。

        挑战者-2E拥有一个出色的全自动火灾/爆炸探测系统,在乘员舱和动力舱有抑燃抑爆系统(原只有动力舱才装备)。实际上在挑战者-2E的炮塔座圈以上,已几乎没有爆炸物隐患了,120毫米主炮炮弹全部存放在一个装甲保护的隔舱中,这也就意味着成员的生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炮塔的各种设备全部都是电驱动,这就消除了液压驱动系统的液压油泄露所可能导致的火灾隐患。

        ⊙ 出征希腊

        从1995年开始,挑战者-2E坦克在很多国家进行了考核和演示,包括希腊、卡塔尔、沙特阿拉伯,考核的项目,包括在气温50度以上的环境中进行测试等。在这些海外测试中,挑战者-2E总行驶里程超过6000公里,主炮实弹射击700多发。

        希腊最初需要246辆主战坦克、24辆装甲抢修车、12辆架桥坦克、12辆训练坦克,后来又追加了后勤维护设备以及可能的另外250辆主战坦克的需求。维克斯公司将希腊主战坦克选型作为挑战者在国际市场获得突破的契机,无论在产品质量还是在推销策略上都下了很大工夫。针对希腊只具有制造轻型焊接装甲车辆的经验这种情况,维克斯公司对挑战者-2E量产型在生产过程中的焊接工序数量进行了精简,车体的整个电气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装配电路的数目限制在50条以内,这意味着产品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更容易掌握的生产工艺、更低的造价,降低了成本,简化了构造。

        尽管维克斯公司办法想尽,在经过长时间测试和对比评估后,希腊军方还是在2003年宣布,德国的豹-2主战坦克将成为希腊陆军的下一代主战坦克。希腊国防部将从德国承包商KMW公司手中订购大约170辆豹-2坦克。这份采购合同价值19亿美元,最后交付日期定在2010年。

        最初希腊准备用20亿欧元订购246辆新型坦克、24辆救援车、12辆架桥车和12辆驾驶训练车,但是采购费用问题严重打击了这项计划。因而希腊国防部决定在经济可以承受的框架范围内采购170辆主战坦克。

        除豹-2主战坦克之外,KMW公司还将提供救援车和装甲架桥车以及备件交货、训练、技术文档和模拟器。计划还要求25%的工作要在希腊进行合作生产,以促进本国国防工业的发展。

        挑战者-2E的首度出击就这样宣告失败,这对维克斯公司乃至整个英国坦克工业都是一个沉重打击,没有海外定单就意味着维克斯公司无法收回为研制挑战者-2E付出的研制成本,而生产固定成本也降不下来,这将导致挑战者-2E在今后的销售中缺乏价格弹性,在竞争中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挑战者-2E的前途堪忧。

美利达领航者和公爵还有挑战者的区别

       一、诞生:本是同根

       1957年,美国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的八名年轻学者由于无法忍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肖克利(W.Shockley)专横独裁的学阀式管理风格,在一个名叫诺伊斯的人带领下集体离职,史称“叛逆八人帮”!凭借着著名风险投资家亚瑟?洛克以及仙童摄影器材公司(Fairchild Camera Instruments)的资助,八个人创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兄弟齐心,力可断金”,在八人的齐心协力下,仙童半导体发展神速,很开就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 到1967年,公司营业额已接近2亿美元,在当时可以说是天文数字。据那一年进入该公司的虞有澄博士(现Intel公司华裔副总裁)回忆说:“进入仙童公司,就等于跨进了硅谷半导体工业的大门。”然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仙童公司也开始孕育着危机。仙童公司大股东(仙童摄影器材公司)不断把利润转移到东海岸,去支持摄影器材事业的发展。目睹此状,却又无能为力,“叛逆八人帮”先后负气出走,公司一大批人才也随之流失。仙童公司日渐式微。但是正如苹果公司乔布斯形象比喻的那样:“仙童半导体公司就象个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这些种子后来孕育了不少知名的企业,其中就包括Intel和AMD。

       诺伊斯和摩尔是八人中最后一批离开仙童的,1968年,二人带着格鲁夫,还是在风险投资家洛克的资助下,创建了NM电子公司(NM Electronics),不久后花费15000美元购得Intel商号,公司随即更名,伟大的Intel公司就此成立!与Intel公司相比,AMD的出生则显得曲折坎坷的多。AMD创始人杰里?桑德斯(Jerry. Sanders)早年供职于摩托罗拉,是一位销售明星,后来被在仙童半导体的诺伊斯看中,将其招至麾下,成为了仙童半导体的销售总经理。诺伊斯与桑德斯的私交不错,按理说,诺伊斯出走创业应该带上桑德斯,但是据说由于摩尔的反对,只好作罢。诺伊斯走后没多久,仙童半导体内部重组,桑德斯被辞退。带着七名旧部,怀着对半导体行业美好前景的信心,桑德斯开始了创业之旅。可是由于一没有如诺伊斯等人的技术声望,二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创业举步维艰,就连注册资本差一点也没有凑齐,AMD险些胎死腹中!后来还是诺伊斯凭借个人信用为AMD的商业计划术担保,才解决了桑德斯等人的燃眉之急!我们如今无法获知,诺伊斯是出于人情愧疚或是其他什么原因要帮助桑德斯,但是历史就是这么巧合,“集成电路之父”不仅发明了集成电路技术,更先后有意无意造化了两家未来行业领军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说,Intel和AMD生本同根,不为过亦!

       1969年5月1日,AMD公司正式成立。桑德斯,这么一个被人抛弃、遭人解雇,也不太懂半导体技术的门外汉,凭借顽强的信念或者说偏执狂的精神,开启了AMD元年,也为Intel公司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回顾这段历史,有人不禁会想,假入当初摩尔同意桑德斯加盟Intel,假如诺伊斯不为AMD提供担保,假如桑德斯稍微没那么“偏执”,今天的Intel会是?但历史不允许假设,AMD从出生就注定和Intel有“缘”,等着它们的还有未来多年的你来我往与恩恩怨怨。

       二、初创:错位经营

       Intel创业初期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

       1. 1969年顺利推出公司第一项产品——64K的双极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芯片,并很快小规模的打开了市场,销售额直线上升。

       2. 1970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块动态随机存贮器(DRAM)——1103型存储器;

       3. 1971年,公司在NASDAQ成功上市,以每股25元的价格募集资金680万;同年宣告第一块微处理器4004诞生;

       4. 1972年,Intel已经实现利润2340万美元,并成为世界上技术领先的半导体制造厂商之一!在这个时期,Intel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存储器上,尤其是DRAM,其利润贡献高达90%,Intel此时是家名符其实的存储器公司。

       AMD成立之初,桑德斯对其定位就非常清楚:凭借质优价廉的产品努力成为各类产品的第二供应商(Second Source)。 作为第二供应商要求的不是技术领先与创新能力,而是学习模仿以及生产制造能力,显然这与AMD当时的自身条件是匹配的。为树立形象,AMD做出了业内前所未有的品质保证,所有产品均按照严格的MIL-STD-883 标准进行生产与测试,有关保证适用所有客户,并且不加收任何费用。AMD标榜“更优异的参数表现”,并以此打响了自己的名号,很快也站稳了脚跟。1972年,在Intel上市一年后,AMD公开上市,成功募集500多万美金。1974年,AMD销售额达到2650万美元,其优质的半导体第二供应商的市场地位基本确立。

       从战略定位而言,当时两家公司基本是错位互补的:

       Intel产品聚焦在存储器,以技术发展为导向,是典型的技术领先与创新者;而AMD则是市场导向,产品较为分散,是典型的技术跟随与模仿者。两者冲突不大,唯一有的冲突主要集中在AMD的模仿是否侵犯了Intel的知识产权,1975年, Intel起诉AMD侵犯其可擦除可编程制度存储器(EPROM)的专利技术。后经过桑德斯的斡旋,化险为夷,Intel不仅没有深究或者打压AMD,反而将其纳为自己的第二供应商体系,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从这点也可看出,两家企业当时并不在同一竞争层面,Intel没有把AMD当作竞争对手,而是把它看作自己的战略布局上的一个棋子。一个领头前进,一个后援支持,在半导体需求高速扩张的70年代,两家公司倒也其乐融融,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是好景不长,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日本、韩国等一大批半导体企业的崛起,存储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Intel存储器的市场份额一路下滑,战略转型成为当时Intel无法回避的话题。

       三、成长:INTEL“ONSIDE”

       我懂得了战略转折点的‘点’字是误用,它不是一个点,而是漫长,艰辛的奋斗历程”,回忆70年代末的那次转型,时任Intel总裁的格鲁夫不无艰涩与无奈。是的,抛弃以往的成功,摆脱历史的惯性,重新打下一片江山,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绝非易事!今天,诸多关于Intel成长的案例分析,对于Intel那次转型基本上是轻描淡写,结论也多是盛赞当年Intel的高级管理层多么有战略眼光,如何主动适应甚至创造这场行业的变革。

       但他们不知道,当DRAM日薄西山的时候,伟大“摩尔定律”的发明人戈登?摩尔还在叫嚷“Intel是一家存储器公司,我们永远不会卖微处理器”。也正是这句话,使得在1971年参与首块微处理器4004研发生产的优秀工程师费金(Federico.Faggin)离开Intel,创办了Zilog,成为Intel在微处理器业务领域,竞争最为激烈的对手之一。事实上,无论诺伊斯、摩尔或是格鲁夫都是伟大的人而非永远不错的神,因此他们的伟大往往不在于高瞻远瞩或是一贯正确,而在于他们善于把握机会,敢于承认错误。上世纪80年代初,天降良“机”,一场微型计算机(Minicomputer)风暴为Intel带来了涅磐重生的希望!

       微型计算机肇端于牛郎星(Altair)8800,此后计算机微型化、社会化的大势便一发不可收拾。多家企业相继参与研发竞争,先是MITS、人民计算机公司、苹果公司等一大批新创企业,其后连本来对PC机不屑一顾的蓝色巨人IBM也加入进来。1981年,作为PC市场的后进入者,为了快速推出产品,重新树立技术领先形象,IBM破天荒使用了开放式的体系架构,并对PC机两大核心部件——操作系统与微处理器采取外包策略。微软的故事众所周知,可Intel是如何获得这张关乎生死的订单的呢?除了Intel,当时可供IBM选择的微处理器厂家至少包括:摩托罗拉、Zilog、国民半导体(National Semiconductor)、仙童半导体以及AMD。尽管在技术实力上,Intel略占上风,但是要获取IBM绝对支持仍非易事!因为身经百战的IBM知道,如果将微处理器完全放给一家供应商,很有可能造成其坐大难控,为此IBM强烈要求其微处理器供应商必须将技术授权给第二供应商,“我开放,你开放”!接下来的故事几乎没有悬念,深厚的历史渊源、多年的合作关系、技术上的适宜落差更重要的是微处理器市场的蓝海诱惑使得Intel与AMD很快一拍即合。Intel开放技术,全面授权AMD生产x86系列处理器,而AMD则放弃了自己的竞争产品,成为Intel后备供应商。双方联手合作,终于拿下了IBM的订单,也从此锁定了个人电脑技术发展路径!正如多年后,在对Intel的诉讼中,AMD反复强调的“AMD的支持使Intel立即从半导体公司的合唱队员变成了个人明星”!

       众所周知,作为第二供应商无需虚名只图实利,因此让AMD至今扼腕唏嘘的当然不是Intel成为明星的事实,而是Intel的随后的“背信弃义”。1985年,在Intel的一次高层会议上,首次明确了未来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微处理器业务,战略目标是:

       (1)保持公司体系架构在微处理器市场的领导地位;

       (2)成为386和新一代以公司体系架构为基础的微处理器的独家供应商;

       (3)成为世界级的制造商。

       以为指导,一方面,Intel加速终止了对原有合作厂商的技术授权,增强了处理器技术的唯一性;另一方面,为了增强与PC机消费者的直接沟通与联系,进而提高与IBM等OEM厂商的谈判能力,Intel打破只对计算机OEM厂商做广告的惯例,首次针对普通消费者做广告,当年的要386不要286的“红X”广告至今仍是IT广告史中的经典。

       1987年,厄运降临AMD,Intel提前结束了在5年前与AMD签订的技术交流协议(cross-licensing),停止向AMD公司授权386技术。AMD措手不及,只能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利益,经过历时五年的诉讼,1992 年法院裁定AMD可获得:

       a) 一千万美元的赔偿加上判决前的利息,

       b) 以及对386 微处理器中的任何知识产权(包括x86 指令集)的一项永久的、非排他性的、免专利费的许可权。

       可尽管如此,Intel采取各种手段,又将判决的执行拖到了两年后。官司是赢了,但是AMD永远错过了PC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处理器技术也因此停顿,而Intel在这7年里则借着PC的东风,在产品上先后推出了386(1985年)、486(1989年)以及奔腾处理器(1993年);在营销上,1993年发起的Intel Inside运动如火如荼,消费者“不是在购买一台康柏计算机,而是从康柏购买一台Intel计算机”。Intel如日中天,与微软比肩成为了PC产业链霸主!

       在接下来的岁月,Intel在“摩尔定律”的指引下,坚持如下经营思路:

       首先,凭借技术优势,率先推出新产品,推动产业链升级;

       其次,对新产品采取高价撇脂定价策略,获取超额利润;

       然后,当竞争对手模仿跟随推出类似产品时,Intel将会利用学习曲线形成的成本优势,主动降价打压竞争对手;

       最后,在对手还没有缓过气之前,又推出更新的产品,启动新一轮的竞争!

       这几步环环相扣,构成了Intel的战略逻辑圈,Intel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推动这个圈周而复始快速转动,好似战车车轮!车轮碾碎了Cyrix、Transmeta、IDT甚至IBM等一批又一批挑战者,AMD虽能幸免,却也是伤痕累累,无力撼树!INTEL not only inside but“onside”,其竞争位势高高在上,AMD能耐我何?

       四、对抗:鹿死谁手

       俗话说得好,“没有三十年不漏的大瓦房”!90年代末期,Intel投入数亿资金进行了一项64位处理器的研发,该处理器放弃了原有的X86体系,如果一旦为市场接受,包括AMD在内的很多处理器厂商将受致命打击。或许是Intel过分高估了自己在产业链的霸主地位,而忽视了与互补厂商(如微软)潜在利益冲突的协调 ,安腾处理器采取了后向不兼容的策略,最终导致这个名叫安腾(Itanium)的产品在2001年推出后,由于缺乏配套应用而失败。

       以此为契机,AMD于2003 年4月高调推出了业内第一个兼容x86 前期产品的64 位芯片——供服务器使用的皓龙(Opteron)微处理器,六个月后,又推出了用于台式和移动计算机的兼容前期产品的64 位微处理器Athlon64。在长达30多年的竞争史上,AMD首次打破了技术跟随与模仿者的形象,用64位处理器证明了自己的技术实力!在深信巴顿“进攻就是最好防守”哲学的AMD新任总裁鲁伊茨(Hector. Ruiz)的带领下,一场全面反击战打响了!

       在产品开发上,AMD增大研发投入,并以此带动新产品推出速度。2005年AMD的研发投入超过了2000年公司的利润。

       继64位处理器之后,2005年又推出业内领先的基于双核技术处理器,尽管是在Intel之后,但其技术水平上的略胜一筹,却仍为AMD带来了市场声誉与份额;(但后来Intel以Yonah为代表的双核CPU,所采用的Smart Cache共享二级缓存技术,是明显优于AMD的二级缓存技术的。)

       在合作伙伴的拓展上,AMD不仅通过良好的服务、快速的市场反应以及灵活的市场推广策略,把联想、惠普以及戴尔等一大批Intel曾经的“忠实”OEM 伙伴吸引到旗下,开辟了渠道网络,

       而且通过收购AVI,实现了强强联合,增强了互补产品的控制能力;

       在企业形象的宣传推广上,AMD更是不遗余力。无论对产品宣传或者公司公共关系的处理都显得积极、有策略,2005年高调起诉Intel垄断行为,将自己塑造成为深受垄断势力之苦的行业创新者,以期赢得社会认同与支持。

       2006年,真假双核的大辩论则让社会对AMD的技术实力有了清晰的认识!

       一系列组合拳下来,AMD攻城略地,收获颇丰,2004年,台式机处理器市场份额一度超过50%,首次高于Intel,高端服务器市场也有所斩获。Intel尽管也有反击,但是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处理器场市总份额已经跌倒80%以下,无怪乎有人撰文感慨Intel老大帝国开始由盛而衰,由伟大走向平庸!这难道就是Intel的宿命吗?

       2005年5月欧德宁(Paul.Otellini)出任首席执行官职位,而前任贝瑞特则遵循Intel惯例,隐退幕后,成为第四任董事长。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欧德宁是公司历史上唯一一位不具有工程师背景的CEO,而是长期从事营销与财务工作。最高首脑的风格变化是公司战略风格调整的重要信号。上任不久,欧德宁就在多个场合指出,过去30年以来,Intel生产的是分离式芯片(discrete chips),在设计之初,并未考虑将这些元件整合起来,因此,这些元件自然也无法以整体行销方式推出市场,过去英特尔的努力皆聚焦在芯片本身的性能表现上,但未来必须将设计活动聚焦在平台(Platform)上。2006年初,Intel先是突然宣布将进行广泛的公司重组,新设立5大部门:移动事业部、数字企业事业部、数字家庭事业部、数字医疗保健事业部和渠道产品事业部。随后更改了品牌标示,并用Leap Ahead取代了自93年以来长期使用的Intel Inside宣传口号。欧德宁的平台化战略布局悄然浮现!

       按照摩尔的说法,任何商品都无法逃脱“货品化”的命运,即随着技术和工艺的成熟,各生产厂家的产品越来越同质化,产品价格将不可避免一落再落,厂家也会因此利润稀释甚至破产。当年的DRAM是个例子,而今天的微处理器也是如此。事实上,这么多年处理器厂家从主频的不断攀比提高,到32位与64位架构之争,再到最近的双核、多核处理器的竞争,其间,厂家普遍关注产品而非对消费者的价值创造,这种竞争方式或许对于产品不成熟比较有效,因为消费者会愿意为好产品支付溢价,但是一旦产品过分好,普遍超出消费者需求,存在性能过剩(Performance Surplus)的时候,价格战一触即发!原本丰富的利润就会流向价值链其他环节,即使你看似有庞大的销售额。

       a) IBM的PC机当年的历史是如此,尽管IBM的PC全球销量第一,但是丰厚的利润却流向了微软、Intel;

       b) 当年的DRAM也是如此,尽管日本、韩国企业凭借着国家的支持,占领了存储器市场,但是丰富的利润流向了DRAM设备供应商Applied Materials手中。

       产品货品化的企业就像一个竹篮子,中间永远盛不住利润之“水”。处理器行业已然面临如此的挑战,Intel未雨绸缪,希望利用“平台”的概念,将CPU、主板、芯片组以及网卡等组件或技术集成一体,以实现最佳消费者最佳应用体验为目的,完成从一个濒临货品化的单一硬件产品制造商向一个“集成性服务供应商的”转化。这个转化过程,可以防止漏水的篮子不再漏水,使得Intel在未来仍然可以保持价值链霸主的地位,这与当年IBM的转型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妙!战略无所谓对错,是否能无缝执行也是另话,但就我个人而言,这个战略应该是符合行业发展总体趋势,也是符合Intel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的自身条件的。从战略设计上,Intel至少比仍然追求产品“更快、更高、更强”的AMD要领先一招!

       在与AMD的对决中,暂时来看,尽管在技术上AMD近两年似乎略胜出英特尔,从人类心理学而言,在强弱的博弈中,总喜欢看到弱者能够战胜强者,也因此导致难免夸大弱者的局部优势与一时的胜利,但博弈总是强者的游戏,其结果不会因看客们的主观意愿而转移。

       a) 针对网吧的英保通计划、

       b) 针对笔记本市场的“通用模块构建(Common Building Block)”计划

       c) 以及针对家庭娱乐市场的英特尔欢跃平台的推出(Intel Viiv?),

       d) Intel在产业链上 上下左右、纵横捭阖,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的平台化策略。

       有理由相信,平台化(Platformization)后的Intel加上其产能优势以及擅长创造大量市场(mass market)的市场运作能力,将会让AMD慢慢体验Intel为其精心准备的“棘手大餐”。

       回顾Intel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Intel第一次转型过程中,其战略的形成与执行过程并非如我们今天教科书上所教,完全依赖高层的眼光,精心谋划,从上而下灌输教化、驱动执行,相反而是发乎于基层,在基层与高层之间的不断互动激发中,自发形成,这个过程需要基层员工(尤其是非核心业务的员工)的积极解释与不断争取,也需要高层的心智开放与理智反思。费金虽然走了,但他让摩尔、格鲁夫明白了处理器业务的美好未来,也因此间接促成了Intel第一次成功转型。经历如此磨难,让Intel更多了一些危机意识与包容文化。90年代公司处理器业务如日中天的时候,公司第三任领导贝瑞特就提醒“处理器业务不会再像过去一样成为公司增长的发动机了”,并把处理器业务比作石炭酸灌木(Creosote Bush)——一种沙漠中植物,它会在土壤中释放有毒物质,抑制周边植物的生长,明确指出处理器业务的发展抑制了其他业务的创新与发展,并为积极推动新业务探索、成长提供了巨大的支持,1999年网络计算部以及新业务部的成立就是最好的说明。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早在90年代末,Intel就已经在思考并实践二次转型与创业了。

       有人说贝瑞特比起其前任二位相差甚远,是中庸的的守成者,是继往策略坚定地执行者。其实不然,在贝瑞特时代Intel完成了从单一的处理器制造公司向包括网络、通信、数字成像等业务多元化公司的转型。如果你仔细研究新上任总裁欧德宁的平台化战略,你不难体会到贝瑞特的深刻影响!很有可能再过5年,你会发现,如同当年摆脱存储器成为微处理器专家,那时的Intel也已然离开微处理器成为另一个领域的霸主。在我看来,贝瑞特的价值就在于对Intel战略的探索与再定位。贝瑞特或许没有直接提出什么明确的方向,但是他敢于承认自己对一家身处行业巅峰企业去向的无知,并为Intel未来提供了开放的探索环境并积累了经验(比如说,贝瑞特在任期间成功推出的讯驰计划就为欧德宁的平台战略奠定了良好的经验基础)。人类最高理性就是对自己无知的洞若观火,而非妄自尊大。具备这种内在基因,我觉得是企业成熟的根本表现,也是得以基业常青的重要因素!从这点而言,AMD与Intel也还不在一个层面。

       AMD的优势在于反应迅速,善于抓住战机,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未来的系统思考与规划。一阵猛冲猛打之后,AMD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下一步做什么?2006年AMD宣布收购AVI,平台化战略的口号也四处散播,可是怎么听起来也觉得像是Intel战略的翻版。难怪有记者追问,AMD是要复制另一家Intel吗?鲁伊兹回答“不,Intel是苹果,我们是桔子”,回答固然巧妙,但现实却是:你有高端服务器处理器,我也要生产;你有图像芯片组自我开发力量,我也要耗巨资收购整合;你推平台化战略,我也有平台化战略;你降价,我降价AMD从一家产品跟随的公司,变成了一家战略跟随的公司!AMD号称有世界上最快的PC之“脑”,可似乎却缺乏企业经营之“脑”。(AMD比Intel)两家市值相差近四百倍,销售收入与现金储备相差近十几倍的公司,采取完全相同的策略相互对抗,看不出AMD的胜算几何?

       五、一点反思:不做产业的石炭酸灌木

       不久前,中国零售市场上出现了两家长期竞争对手最终走向合并的故事。在刚刚熟悉资本市场后,兼并收购成为中国企业消灭同业竞争对手的流行工具。骄傲的国美总裁黄光裕对世人宣布,下一个收购的对象将是苏宁——中国家电零售第二巨头!另类的三一重工副总向文波也通过博克向徐工发出了收购檄文写就此文的时候,我在想,以美国资本市场之发达,Intel如果想利用收购兼并消灭AMD,虽有障碍,但在长达三十年的竞争历程中也不可说没有任何机会,可这方面的故事鲜见报道,为什么?是因为反垄断法的限制吗?是因为对手的反兼并手段同样发达吗?或许有,但或许这也是一种商业大智慧!Intel的董事长贝瑞特说,在企业内部,当下支柱业务就像石炭酸灌木,会扼杀业务创新,必须有所警醒!那么在产业当中呢,一个企业如果独大垄断,扼杀了全部竞争对手的同时,实际上也扼杀了自己的创新动力,保持良好的产业竞争氛围,不做产业的石炭酸灌木或许是企业基业常青的另一重要因素。

100分求电脑配置一套!!!!!!!!

       美利达领航者、公爵、挑战者有以下区别:

       一、定位不同:

       1、美利达公爵属于城市代步级,可作为很好的城市代步工具。

       2、美利达领航者属于入门级山地车,可以进行长途及普通山地骑行越野。

       3、美利达挑战者属于初级专业级山地车,可以进行越野比赛。

       二、变速不同:

       1、美利达公爵都是8速的变速,公爵系列车型就可以满足大部分郊游,健身骑友的需要,属于基本型的配件。

       2、美利达领航者车型都是Shimano M310/M41变速套件,相比与公爵系列档次较高。

       3、美利达挑战者,我们常见的都是挑战者500以下的车型,基本上都是搭配西马诺M430分体变速套件。

       三、前叉不同:

       1、美利达公爵使用的是三拓XCM液压肩控锁死前叉,其实减震效果也不好基本上是没有太大的效果的。但是走长途公路完全没有问题。

       2、美利达领航者使用的是SR XCT-V3-MLO 可锁前叉,在一般的越野路面上减震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3、美利达挑战者SRAM XC28MgTK ,专业匹配越野路面在地面复杂的情况下,能很好的适应。

扩展资料:

       美利达挑战者700采用MERIDA全新推出的HFS流线型车架。独特的管型,HFS专利技术及平焊技术,使车架重量和强度较以往HFS车架更加完美;压入式中轴,更好的提高车架强度及踩踏时的刚性。

       美利达公爵600,一款山地自行车的型号。车架主要以液压成型管材﹐可使车架的外观粗犷﹐刚性和强度兼备﹐禧玛诺M355的液压碟刹可提供强有力的刹车手感,配备Shimano M390 27段变速。

       百度百科-美利达挑战者700

       百度百科-美利达公爵600

       百度百科-美利达领航者530

       高性价比的 AMD4核心 3A游戏平台。

       CPU AMD 速龙II X4 640(盒) ¥ 630

       AMD新四核平台,最新的AM3接口,主频3GHz集成2M二级缓存相对老平台改进之处:在处理基本任务时,降低高达50%的能耗,在运行繁重任务时,将能耗降低40%,在闲置时,能耗降低50%,性价比极高。

       *主板 华硕 M4A87TD ¥ 690

       一线主板厂商华硕出品,智能主板支持一键开核,主板采用最新的870+SB850独立芯片组,原生支持SATA6.0Gbps,主板超频性能非常人性化自动调节超频,稳定和兼容极其出色。

       *内存 OCZ DDR3 1333 4GB(2G×2条双通道套装)¥310

       三大高端内存品牌之一,给你配了2G×2的DDR3 1333的4G双通道套装,OCZ 以超频性能出色闻名一贯品质出色做工精良,耐用性更好,性能更加出色稳妥的配备了散热片,整体做工讲究扎实。由于 I5 CPU默认的是1333的内存控制器,所以不推荐1600的内存。

       *硬盘 希捷 500GB 7200.12 16M(串口/散)ST3 ¥ 270

       希捷500G硬盘,采用SATA 3Gbps接口,转速7200RPM,支持NCQ技术,稳定数据传输率160MB/s,缓存16MB。如果不放心的话可以换:WD 500GB 7200转 16MB 蓝盘,主意不要绿盘转速太低。

       显卡 迪兰恒进 HD6850恒金1G¥1299

       A卡的一线品牌,质量和做工都非常出色,显卡规格,显示频率775/4000,显存1024MB/256位,略高于768MB 192位的GTX460。99mm直径大尺寸静音风扇,CVVT智能调速,低转速大风量,噪音低于30db;2根直径8mm全铜散热,散热效果更强,实测满载温度低于70度;完美的Eyefinity三屏显示支持。

       LCD AOC e2236Vw ¥900

       AOC冠捷 21.5英寸LED背光液晶显示器,支持1080P,性价比非常高,无坏点保证。 对比度高达200万:1,黑白更分明,画面细节更清晰。

       *机箱 酷冷大师 南海战神TC-220-KKN1¥150

       一线电脑外设厂商,南海战神机箱采用了全免工具设计,让你安装起来更加方便,为避免用户在安装时把手划伤,边缘位置都做了卷边处理。

       电源 酷冷至尊 战斧400(RS-400-PCAP-A3) ¥ 260

       一线电源厂商,额定功率380W,峰值更是高达456W。采用12CM低转速超静音合金轴承风扇,静音效果出色。多重保护设计:过电压、过电流、过温度、过载及短路保护,保证稳定的供电。完全能满足你的供电需求了。

       合计金额约4500元。

       全一线配置的 AMD4核心 游戏平台,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你整体的 稳定 和兼容,质量绝对有保证。

       -------------------------

       *CPU Intel 酷睿i5 760(盒) 1 ¥ 1360

       Intel I5 原生4核心主频2.8GHz集成8M三级缓存,性能极其强大。根据驱动之家的CPU评测表明,4核的 I5 750 在运行 星际争霸2 的时候,如果显卡 不成为瓶颈的话,他的表现 在某些方面甚至比 AMD的 6核顶级 1090T 还要更好,这表明 Intel在中高端 或 高端的技术 要强于 AMD。加上Intel 公认的 超高稳定性 和兼容性强烈推荐。

       *主板 技嘉 GA-H55M-S2 1 ¥ 599

       一线主板,采用H55芯片组,技嘉H5x系列大幅度最佳化了图形性能,使超频后的GPU核心频率性能提升高达13%。双BIOS保护专利技术保证整体的稳定。

       *内存 G.SKILL(芝奇)DDR3 1333 2G ¥150

       三大高端内存品牌之一,单条 2G DDR3 1333。芝奇 一贯品质出色做工精良,耐用性更好。备选:金士顿、宇瞻。

       *硬盘 希捷 500GB 7200.12 16M(串口/散)ST3 ¥ 270

       希捷500G硬盘,采用SATA 3Gbps接口,转速7200RPM,支持NCQ技术,稳定数据传输率160MB/s,缓存16MB。如果不放心的话可以换:WD 500GB 7200转 16MB 蓝盘,主意不要绿盘转速太低。

       显卡 索泰 GTX460-1GD5 毁灭者 ¥1350

       N卡的龙头品牌,质量和做工都非常出色,显卡规格,显示频率700/3600MHZ高于公版显存1G 256位GDDR5完整版,索泰独家研发的“V8直排式散热引擎”技术,通过增大散热鳍片面积和增加铜导热板来提升散热表现。游戏必须极其出色,全面压倒5830,轻松秒杀时下所有网络游戏,4开不卡。 单机游戏的话分辨率适中的话全特效下,除了几个BT游戏其他全部保证流畅运行。

       LCD AOC e2236Vw ¥900

       AOC冠捷 21.5英寸LED背光液晶显示器,支持1080P,性价比非常高,无坏点保证。 对比度高达200万:1,黑白更分明,画面细节更清晰。

       *机箱 酷冷大师 南海战神TC-220-KKN1¥150

       一线电脑外设厂商,南海战神机箱采用了全免工具设计,让你安装起来更加方便,为避免用户在安装时把手划伤,边缘位置都做了卷边处理。

       电源 安钛克(Antec)BP-430PLUS¥299

       国际一线电源品牌 ,额定功率430W,通过80Plus检测,高效节能 日系主电容保证你24小时稳定供电 12V输出高达384W 轻松满足你整体的供电需求。

       合计金额约5050元

       全一线配置的 I5 4核心 游戏平台,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你整体的 稳定 和兼容,质量绝对有保证。

       购机注意事项最近抄袭现象严重呀,转载复制请注明 百度知道 电脑装机分类 ID:enrique88 购机注意事项:

       1、购买电脑需要先明确自己的目的,还有预算。预算最重要,目的需要看预算的多少才能达成。如果你购买游戏电脑的预算不高于4000~5000的话最好选择AMD平台,因为AMD平台在中低端价位的性价比要比Intel强很多。Intel的优势在中高端价位,而且Intel平台的 稳定性 兼容性超强最适合 需要稳定 运行的 个人 ,工作,游戏发烧友选择。当然还有注意选择好硬件的品牌参考第7项。

       2、把配置单的价格去掉,然后去电脑城多转转,货比三家在不改变配置的情况下最便宜的那一家就是最值得购买的。给你报的价格都是根据北京中关村的报价,不要有太大的顾虑其实全国的价格都差不多的,商家的报价跟网上报价不同但是差价不会很大 价格浮动在- 或 + 10~30元算是合理范围如果超出太多或低太多那就是有问题。你也可以先上 京东 上面查一下硬件的报价,上面有全国几大主要城市的 硬件报价先做到心理有数。

       3、购买的时候注意看清硬件的包装盒是否是完封,尽量不要已经开过封的 硬件,避免商家用假货 或返修货 冒充把你坑了,还有要保留CPU的包装盒保修就靠他了。注意要盯紧商家给你拿的硬件,因为商家可能在你一转头的时候就会给你掉包了。

       4、内存市面上假货最多的就是金士顿的内存,不过这样说明了金士顿内存的影响力,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可不是吹出来的。如果你能保证拿到正品的金士顿那最好,如果不放心的话你可以选择,威刚 或 宇瞻内存。

       5、显示器 好多人都追求什么 三星、LG、飞利浦 殊不知这些品牌基本都是国内和台湾代理生产的东西,性价比低,你需要花高于国产品牌100~200块甚至更高的价位购买这些 贴着洋牌子的 “国产货”,还不如直接购买国产品牌呢,推荐:AOC 、长城 国内的一线显示器品牌,性价比都非常高。转载复制请注明 百度知道 电脑装机分类 ID:enrique88

       6、电源绝对要看清楚他们拿的是不是你要求的,因为这些都是最容易忽略的地方。还有看清上面的型号因为一个品牌的型号可以有很多种的,别让他用同品牌的低端型号把你坑了。

       7、购买硬件的时候注意,商家常常以这个件我们这里没货的理由来搪塞卖家,借机推荐自己代理的品牌,这里不要相信,除非他代理的是一线或顶级二线品牌,而且硬件的型号和价格比较合理。一线主板品牌有:华硕、技嘉、微星。顶级二线品牌有,华擎(华硕的子公司)、映泰、精英、捷波、梅捷等,再有的一般就都是通路贴牌通路厂商了如:昂达、七彩虹、盈通、双敏、铭瑄、顶星、斯巴达克等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通路品牌(通路品牌:就是本身不做板卡,只是研发东西都是找人代工的,这类板卡厂商的东西不可靠),里面除了 七彩虹的高端显卡Igame的质量还不错,其他的质量都是非常一般,当然这类板卡的优势就是 价格便宜,如果预算还算充足就不建议你的配置里面出现这些品牌了。显卡的一线品牌,N卡 :索泰 、丽台(国内比较少),微星,华硕,技嘉,二线:艾尔莎(老牌显卡原为一线品牌,不过曾退出国内市场,最近有再次回归),影驰,七彩虹(高端Igame系列显卡)。 A卡一线品牌 :蓝宝石、迪兰恒进、XFX讯景(最近投靠AMD了只做A卡了)、微星,华硕,技嘉。 二线品牌:同上。

       8、购机完毕注意索要 质保单,并要求他们把 每个硬件的具体型号 还有质保年限都写清楚免得出现质量问题的时候没有质保,硬件质保 低的一般是1年,长的一般都是3年,当然也有5年不过比较少,还要让他们写上包退换的日期。

       9、说说发票如果你是单位购机,不介意多花些钱的话,就让他们给你开个发票,个人用户就不需要开发票了,有质保单就可以了,因为开发票的话需要在向他们支付5%的税。

       10、还有一些小配件,如键鼠套,摄像头 其实是可以附赠的东西,你购机过程中可以向商家索要。当然前提条件你不能要什么,罗技XXX,雷蛇XXX那类高端品牌了。

       好了,今天关于“挑战者系列电脑”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挑战者系列电脑”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